强化认同 创新形式 丰富内涵-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强化认同 创新形式 丰富内涵

李 松
2020-06-26 09:54:24  来源:人民日报

  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

  传统节日内涵、节俗与时俱进,新的节日节俗陆续出现,我国正在形成新的节日文化

  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不能丢的,什么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需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

  节日,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我国拥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节日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中华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入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内涵、节俗与时俱进,新的节日节俗陆续出现,我国正在形成新的节日文化。实践证明,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旺盛生命力,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当代文化构成,凝聚起全社会和谐向上的精神力量。

  聚焦文化认同功能

  推动传统现代融合

  准确把握节日文化的文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文化认同既是节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节日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节日文化由时间制度的确定、价值观念的形成、仪式活动的内容方法、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节日符号体系的稳定、艺术和竞技活动的规则、用品和饮食习俗等一系列文化内容构成。这些构成要素,无不是在集体协商、反复调适、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群体意志和文化认同的产物,构成由“我”到“我们”的节日文化记忆。

  在我国节日文化传统中,关爱家人、热爱家乡、心系国家的文化脉络十分清晰。从“家和万事兴”到“望月思故乡”,再到对国泰民安的企盼,家国情怀在节日文化中得以延续。在清明节这一天,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纪念仪式,到各地烈士陵园中对革命先烈的祭奠,再到全社会对先贤和祖先的祭拜,同一时间节点上的社会仪式,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再以春节为例,尽管各地春节习俗有很大差异,但合家团圆、尊老爱幼的文化价值有着广泛社会基础。这种文化认同从社会组织的最小单元——家庭开始,不断向家族、社区、地区以及更广大的空间范围延展,直至凝聚起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年”。在这些传统节日时段,全社会悉心呵护尊礼重情、其乐融融的社会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在一年一度的节日时段周而复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追求平安祥和的文化价值观。

  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2007年,我国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成为创新节日文化的重要举措。10余年来,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契合当代社会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推动传统节日融入当代生活。

  保持公共性前提

  丰富节日文化内涵

  保持公共性是节日文化创新前提,在制度、习俗、仪式等公共事项创新基础上实现节日文化创新,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经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假日,节日是组织社会成员依照一系列活动安排有序进行的公共文化活动。在节日时段中,何人何时参与何事,何地何物如何使用,众多规矩构成的节日习俗凝聚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节日氛围,社会成员从中获得共同参与的仪式感。

  历史上,在公共性前提下进行节日文化创新是一种常态。近年来,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比如,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活动,是很多地方尤其是边疆地区新的节日传统,成为社会建设和巩固边防的重要公共文化事项。再比如,“春运”作为当代中国春节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相关部门和行业重视,全局性的交通系统总动员、有条件的行业采取弹性节日时间、主流媒体全程报道等一系列举措,使“春运”成为中国节日独特景观,与春节晚会、网络直播、文化下乡、慰问基层等公共文化活动一道,形成丰富多彩的现代春节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新的节日文化传统已经蔚然成风。

  在交流互鉴中保持定力

  让“节”味恒久流传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调试和优化。文化传承不是简单重复和“原汁原味”的拷贝,文化总是在交流中繁荣,在互鉴中获得创造力。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节日来看,节日文化不是在封闭系统中产生发展的,即便是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文化,都不难发现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独特是相对的,交流是永恒的。这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过程,也必然会呈现美美与共的效果。

  应当看到,由于与生俱来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象征意义,节日成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文化符号。在国际化、信息化条件下,节日文化如何在频繁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我?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不能丢的,什么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需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比如,重视家庭、热爱家乡的优秀传统不但不能丢,而且还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再比如,敬畏自然是众多传统节日关切所在,蕴含丰富哲理。这种节日文化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呼应,将这一文化理念更好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结合,大有可为。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节日文化变迁从未停止脚步。比如植树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现代节日的设立,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探索;在建党、建军和国庆等重大纪念日举办纪念活动,成为新的节日内容;作为奥运会、亚运会以及众多国际性会议东道主组织高质量节庆活动,则使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热情好客的文化特质得以彰显。

  创新节日文化,我们要在正确认知基础上,强化应对时代变迁的调适能力,提高运用新手段新形式的创造能力,增强有我而不排他的文化定力,进而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体系。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