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医改要驶过深水区,得树立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手段,用好改革的引擎
医改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焦点问题。从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至今,“医改进入了深水区”已成共识。不久前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医改意见,提出要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为下一步深水区医改指明了遵循。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成因固然复杂,但毫无疑问,医疗服务供给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纾解这个难题,政府应放宽行业准入,把重事前审批转为重过程监管,而不能以避免重复建设作为严格事前审批的理由。要降低和消除土地供给、人员培训、财政补贴、医保接入等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按照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和建设标准,将各类资源引入医疗服务领域,加大供给规模,形成有效竞争。抛开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包办的供给思路,才能理顺政府发展医疗事业的职能,从根本上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医护人员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医生的合法收入远不能体现人力资本价值和所承担的风险,从而导致医学生不愿成为医生,基层医疗机构留不住医生,大型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逐利机制难以根治。政府应当主动作为,从规律出发,调整医护人员的薪酬水平,建立“高水平、低关联”的医护人员薪酬体系。所谓“高水平”,是指反映人力资本价值,高于社会平均;所谓“低关联”,是指弱化乃至取消薪酬与处方费用、检查费用的关联关系。
就分级诊疗而言,政府部门应以强化服务为导向,引导医疗资源合理流动。以北京为例,“医联体”去年“上转”的病人达1.2万余人,“下转”的只有1400余人,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并未扭转。用构建“医联体”的方式推动分级诊疗,出发点应是让医疗资源能够有序流动,侧重点在于遏制三甲医院规模扩张,避免虹吸效应。正因为这样,既要加快理顺“医联体”各组成单位的产权关系,实现患者医保不同统筹层级的互通互联,同时转变医院人事管理体制,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引导各类不同身份属性的医师资源合理流动。
公众对“看病难”有个形象说法,“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这当中除了医疗资源紧张这一主因外,信息不对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就此,提升医院诊疗信息化水平,加快不同医疗机构间信息互通互联,应用移动互联技术完成挂号、缴费、取药等非诊疗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比如,北京市通过组建“北京医生网”,实现在线预约挂号、医疗咨询、就医指南、养生讲堂、健康管理等功能,在解决百姓寻医问药难题、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引导有序就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健康是人民的基本需求。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医改要驶过深水区,政府切不可套用既有的供给计划来应对。树立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手段,用好改革的引擎,找到一条更合理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中国医疗事业发展道路,才能让广大群众看到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曙光。(作者为中国市场学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医改方案投石问路 | 2008-10-23 |
新医改的四大缺憾 | 2008-10-23 |
新医改的四大缺憾 | 2008-10-23 |
新医改的四大缺憾 | 2008-10-23 |
新医改的四大缺憾 | 2008-10-23 |
新医改的四大缺憾 | 2008-10-23 |
新医改的四大缺憾 | 2008-10-23 |
基层医改的创新与实践 | 2008-10-23 |
中国医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 2008-10-23 |
专家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 | 2008-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