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即将举行。这次会晤时值中国欧盟建交40周年,将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更大飞跃注入新的动力。
建交40年来,中欧两大国际力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已发展成为涵盖欧洲28国的欧洲联盟,而中国也通过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逐步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40年再回首,中欧关系历经风雨和坎坷,但平等互利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40年前,中欧政治关系在最初接触中不时因意识形态差异而如履薄冰;40年后,中欧形成以领导人会晤机制为引领,以70多个不同领域磋商和对话机制为平台的全方位、多层次对话格局。40年前,中欧双边贸易额不足30亿美元;40年后,双边贸易额增长至6151亿美元,欧盟连续11年保持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40年前,中欧人员往来凤毛麟角,中国对于大多数欧洲人只是一个遥远的东方古国;40年后,中国与欧盟28个成员国间的双向人员往来规模接近每年600万人次,中欧正在努力推进签证便利化安排。
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各国间相互依存更加突出。新形势下,中欧关系更上层楼、登高望远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盟总部期间提出与欧方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关系下一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中欧不断增长的政治互信夯实了和平伙伴的稳定性,中欧更趋细化的国际分工加强了增长伙伴的互补性,中欧在治国理政上的深入交流证实了改革伙伴的互利性,中欧民间持续拓展的友好交往为文明伙伴注入了多样性。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欧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提出了各自“解决方案”。当前,中欧正在执行《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紧锣密鼓推进投资协定谈判,欧洲多国顺时应势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如何进一步借力并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分享彼此改革红利,是升级中欧合作的一大机遇,也是实践中欧互利共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试金石”,双方需要拿出更多智慧和行动。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面对不断涌现的各类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当加强协调,平等参与,群策群力。中欧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将在2015后发展议程、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等重大议题上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双方也将在反恐、环保、人道主义、贸易自由化、国际经济和金融治理等多边议程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中欧交往日益频繁,分歧摩擦在所难免。双方在意识形态、发展模式上有不同观点和见解,贸易摩擦时起时伏,欧方有时在中方关切问题上制造“不和谐音”。作为东西方两大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代表,中欧应以更宽广的胸怀尊重和理解彼此,坚持求同存异,对话合作,引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
董其昌“南北宗画论”形成的考辨 | 2009-09-27 |
董其昌“南北宗画论”形成的考辨 | 2009-09-27 |
奏响力量和智慧的时代强音 | 2009-09-27 |
王逸舟:习近平访美是一篇“大文章” | 2009-09-27 |
外重者内拙 | 2009-09-27 |
孙正聿:哲学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哲学教育” | 2009-09-27 |
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 | 2009-09-27 |
新的“中拉时间”开始了 | 2009-09-27 |
中欧关系的新水平新进展 | 2009-09-27 |
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思想精粹 | 2009-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