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中美增进了解与合作有益于世界
傅莹
//www.workercn.cn2015-09-11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美都是复杂的大国,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也在不断变幻,不应简单地研判对方意图,而应更加主动地塑造相互认知,保持双边关系的活力和稳定

  美国资深学者问我:美国有哪些方面让中国人感到不好或者不喜欢?我在周围做了个小调查,得到丰富的反馈,美国的成就和美国人的优点得到很多人赞赏,也有不少人反感美国对中国的偏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持保留意见,认为美国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上承担更多责任。

  中国人对美国的赞赏主要是冲着美国的成长经验去的。在不喜欢的方面,尤其彼此认知上的差异,与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有一定关系。这种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美国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成见和否定。在许多美国人看来,中国注重集体利益,缺乏民主和人权,因而“不正确”;而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推崇自己的价值观,倾向于在其他国家搞政治演变,需要保持警惕。这类简单化、模式化的认知,难免影响到彼此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所谓中美“战略互疑”,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此。

  双方结构性矛盾的新因素来自美国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的过度反应。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持批判态度,担心中国要挑战美国主导的规则和秩序。譬如南海问题,美国关心的不是在争议岛礁归属上的是非,而是担心中国要把美国势力从亚洲赶出去。事实上,中美对维护亚太的和平稳定和维护南海的航行自由有共同利益,中国不是有帝国扩张历史的国家,不认可搞强权政治和势力范围的逻辑,亚洲过去的20年保持了稳定环境和经济繁荣,这与中国坚持平等相待、和平合作的周边政策,以及中美合作而不是对抗有很大的关系。

  另一个案例是亚投行。亚投行是中国为帮助周边等发展中国家克服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瓶颈而创设的,符合国际规则。美国却视之为在其主导的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之外构建新秩序,因而故意制造困难。中美两国曾在金融危机中同舟共济,当前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中美两国有需要也有可能实现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而不是拆台。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与美国实力转换的规模和速度被夸大了,中美之间存在的对抗和竞争因素也被夸大了。中国追求的是在现存国际框架内,获得与国家力量和利益相符合的话语权和空间,美国对中国的担忧,则更多来自对自己有可能走向衰弱的焦虑不安。实际上,中美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战略冲突。中国和美国都是复杂的大国,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也在不断变幻,不应简单地研判对方意图,而应更加主动地塑造相互认知,保持双边关系的活力和稳定。

  中美两国人民在价值理念上并非完全没有共同点,例如都希望国家强大,都重视家庭,都崇尚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同样高度重视民主建设,虽然道路与美国有所不同。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否则何以解释中国的活力,抑或美国的成功?当前中美关系处于重要的调试阶段,两国已存在广泛联系,2014年两国间航空旅客达430万人次,双方的巨大合作与交流说明我们彼此吸引,一些误解也许会在相互更加了解后逐渐淡化。中国有句古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美需要通过增加相互理解和人民往来,促进彼此的相互靠近。对中国而言,还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构建自己的叙事,让外界更多了解中国。

  总而言之,一个建设性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美对彼此的认知和战略选择不能拘泥于单一的线性逻辑。中国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正是为了超越传统的对抗思维和争霸逻辑。如果中美两国人民更好地相互理解,中美两国加强合作,整个世界都会因此而受益。(摘编自发表在赫芬顿邮报旗下世界邮报网的文章《关于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相互认知和误解》。作者为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