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学习并且创新 多元而非霸权 包容而不排他
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
秦亚青
//www.workercn.cn2016-02-15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关系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真诚推动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新的世界形势下,国际关系理论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条件。一是多元化思想成为一种趋势。在社会科学的不同领域,从国际关系学到政治学、经济学和其他一些交叉学科再到人文学科,多元化思想已成为一种进步学术意识和理念发展趋势。二是多元文化成为一种共识。不管承不承认、愿不愿意,世界的文化构成是多元的,必须正视和面对这一现实。多元文化之间要学会相处、接近、互鉴。三是非西方群体的崛起成为一种力量。这股力量的发展,虽然首先表现在经济上,但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在文化和思想方面,而且比单一的经济影响要深刻得多、深远得多。这三个条件可看作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

  如今,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如何进行非西方语境下的理论创新,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有学者指出,重要的是构建一个真正站得住的理论体系。

  构建这一理论体系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提出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概念。要凝练概念,对一些基本范畴进行概念化,并思考这些概念的提出有没有意义特别是学术意义,有没有包含共同的价值,有没有实践的基础。第二,在概念化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构建。在提出核心概念或是概念化后,必须围绕它进行理论体系构建。这一体系应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有形而上的假定,有基本的方法原则。第三,有超越本土经验范畴的理论意义。理论体系构建出来后,不仅要适应本土经验,也要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当然,任何理论都不能完全脱离自身文化和实践的印记。

  就中国学派的构建来说,中国学派要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标识。中国学派要提出不同于西方国家主导的观察国际关系的视角,并使人理解、认同、接受,这就需要独特标识。同时,中国学派一定是复数的,不是单数,包含不同理论流派、创新概念。在中国学派的学术领域中,需要有思想观点的竞争,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竞争,也包括内部各种学派的竞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繁荣的前提。

  确立和弘扬中国学派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学习并且创新。学习与创新互相促进,学习的同时就要考虑创新,创新的同时又要不断学习。我们提出一个学派、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是要丰富国际关系整个理论体系,不能凭空建立。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同时也要在学习中批评和批判,以求创新。二是多元而非霸权。所有的思想竞争在思想领域中都是以多元为前提的。西方不能搞话语霸权,我们也不搞话语霸权。当然,我们现在还谈不上话语霸权,但我们将来的取向也不是霸权。三是包容而非排他。学术总是在论争中发展,在交锋中前进。学界的争论、辩论大都是为了促进学术发展。要把中国学派建成一个开放理论体系,以包容心态促进学术向前发展。全球治理规则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作者为外交学院院长、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