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沟通世界该如何发出中国好声音
程京武
//www.workercn.cn2016-02-29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15年,韩国一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超级中国》,被我们中国人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该片表达了部分国外民众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事实上,如何看待崛起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焦点话题,以此为主题的节目在国外往往能引发收看热潮。对于国际传播上的中国热,我们要理性看待;同时,我们自己如何积极主动地传播好中国形象,越来越成为一个极具战略性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就反复强调,要“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最近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又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承担起“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使命,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为此,我们要着眼新的开放大势,抓住全球竞合的新趋向,把握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重心。

  把握全球化大势,强化国际意识,展示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讲好“中国是谁”的问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交融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国际人,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在享受着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也面临着人类共同的问题,如环境保护、消除饥饿、反对恐怖主义等。因此,我们应以国际意识为导向,放眼世界,融入和引领人类发展潮流。在责任担当上,我们要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善尽义务、多作贡献,既发挥中国智慧,理性地找准各国利益契合点,推进全球治理;又创造中国机遇,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为人类共同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把握文明互鉴大势,强化包容意识,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讲好“中国从哪里来”的问题。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根本特征,文化包容是各文明共生共荣的根本之道。我们既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和尊重各种不同文明,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在宽容与互动中,保持独立与自主,保持本民族优良传统与价值,在情感上、思想上、更在行动中维护国家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应坚持包容精神,推动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因此,中国不但要向世界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成果,而且要向世界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成果,用中国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理念,思考和回答人类遇到的新问题,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中国智慧。

  把握世界变革大势,强化发展意识,展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发展中大国形象,讲好“中国处在什么方位”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各种声音随之而起。美国学者承认:“多少年来,美国人一直很难理性地看待中国。他们总是在要么浪漫化中国、要么妖魔化中国之间剧烈摇摆。”国外对中国形象在认识上的失真,除去偏见和误解,还有中国形象的两重性、独特性、丰富性被忽略了。当今中国,既充满活力又充满矛盾,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我们既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但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既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既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民族复兴的能力和信心,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我们确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部署的出发点。因而,中国应以发展意识为导向,进一步通过制度性塑造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广东作为先发地区,其经验是中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具有突出的窗口效应。讲好广东故事,干好广东发展,就是在更加鲜明地树立中国形象。

  把握共同发展大势,强化共赢意识,展示中国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具有更美好前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讲好“中国未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理念下的开放发展将进一步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展中国形象的展示空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以全人类的高度、全球的视野、大国的眼光、整体的视角来建设一种公正、合理、平等、可持续、全民共享的社会,加强合作、联合应对、共谋共赢,已成为必然奉行的理念。在由“异”向“同”整合的大趋势中,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各国利益最大公约数,使其在各尽所能、各尽所力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成果,为人类社会所共享,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题中应有之义。(作者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受“理论粤军”项目资助)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