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从埃塞样本看中国对外援助走向
张久琴
//www.workercn.cn2016-03-14来源:国际商报
分享到:更多

  

  埃塞俄比亚是中国对外援助取得积极意义较多的国家样本之一。中国援助埃塞的项目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中国影响已经渗透到埃塞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外部发展环境的友善与否对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发展日益重要;另一方面,中国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国际责任也在迅速增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值同步提升。因此,无论是现实原因还是道义层面,都要求中国未来必须积极运用对外援助,为自身发展谋求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

  以埃塞俄比亚为例。其为中国对外援助取得正向意义较多的国家样本:对外援助——双边经贸发展——受援国贸易能力增强,经济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更深入、更广泛地参与受援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得到传播,中埃双边关系正是沿着这一路径走到了今天。总结对埃援助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推广和改进,不仅有助于优化未来的中国对外援助模式,而且有助于中国贡献南南合作经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中埃塞经贸合作渐入佳境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500美元。近十年,埃塞的经济增长很快,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达到8.7%。同时,埃塞有效降低了儿童死亡率,脱贫人口也显著增长。总结这个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中国要素。尽管国际上对中国给埃塞带来的正面影响大还是负面影响大曾存在争议,但这种质疑渐被两国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所淹没。中国在非洲大陆的积极形象日益凸显。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始于1956年,埃塞俄比亚并不在首批接受中国对外援助的非洲国家之列。中埃塞于1970年11月24日建立外交关系,之后双边关系有了短暂发展,但1978~1982年间,由于受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中国对埃援助活动受到波及。

  如今,中国影响已经渗透进埃塞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首先,在贸易领域,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年中埃双边贸易额达到34.1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贸易伙伴。而在投资领域,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对埃塞直接投资存量为7.2亿美元,当年投资流量1.02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埃塞俄比亚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和工程承包方。其次,在埃塞俄比亚,中国印记更是不胜枚举。行走在亚的斯亚贝巴街头仿佛置身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中国援建的楼宇、公路比比皆是,承建的轻轨铁路也即将完工,华为、中兴等中国手机品牌亦是寻常可见。中国元素作用于这个非洲国家的肇始即是对外援助,中国对埃塞的援助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埃塞援助走过四十年

  回顾中国对埃塞的援助历史,在援助内容和援助方式等方面突出呈现以下特点。

  高层互动频繁,逐渐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尽管早在建交前中埃塞两国就曾派出文化代表团互访,但民间文化交流并未促成两国间的进一步联系。以中埃塞建交为起点,在经历数年低谷之后,进入高层互动频繁的阶段,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政府间的高层互访成为深化两国合作的重要推手。高访一般都会随带经济、文化等专业代表团,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有力推进两国多领域合作的深化。而通过高层互访建立起来的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也成为加强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政府层面平台的搭建更是为企业活动的开展指引了方向,提供了保障。如在对埃塞基础设施援助领域,就是政府方面先签署框架协议,再由中国企业竞标承建的方式进行的。

  中国对埃塞援助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助力受援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中国对埃塞的援助自始就主要体现在物资援助和成套项目建设方面,而援建的成套项目重点集中于基础设施和农业等领域。埃塞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困难就是落后的基础设施。而中国作为援助方,凭借在技术、设备材料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项目投资成本。在埃塞,中方在公路、桥梁、港口等交通运输建设方面的援助为埃塞境内及与其他非洲国家的互联互通助力甚殷。同时,中方还在埃塞援建了水电站、电信传输网等许多工程项目,极大提升了埃塞的能源供给能力和信息化程度。

  这种援助方式与传统援助国的援助领域有着较大的差别。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更多强调制度建设和民主建设优于市场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传统援助国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援助基本中止。而中国从施援之初,即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的援助内容。

  对外援助形式多样,常与贸易和投资活动相结合。在对外援助范围的理解上,不同于传统援助国坚持制度建设优先的认识,中国更关注经济增长本身。中国的对外援助通常不是孤立进行,常与贸易和投资活动交织起来。正是这种援助与贸易、投资的融合,帮助中国寻找到与埃塞在资本、技术、劳动力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助推其形成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其结果首先表现在与中国的贸易快速发展,从而为埃塞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之后是贸易带动投资发展,通过吸纳中国转移过来的相对成熟的产品线和产业链,促进本国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对接;最后,在贸易和投资活动中带来的技术外溢成为埃塞这样一个资本存量少、科学技术水平低的不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带动埃塞经济多样化发展与结构升级。

  不干涉内政。“不干涉他国内政”是中国始终恪守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开展对外援助时同样如此。而传统援助国普遍认为,落后国家难以实现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经济政治制度,包括强调私有化、自由竞争、贸易自由和民主、人权、反对腐败等。所以在实施对外援助时,要通过附加条件迫使受援国进行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以使受援国制度向“好”的方向调整。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这种不附带政治条件的援助是对受援国正在建立的自由市场和民主的破坏,指责中国的援助恶化受援国的人权形势和地区安全与稳定,并会促进政治腐败。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这种不附加条件的援助扩展了受援国获取援助的选择空间,在传统援助国倡导“良治”是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的理论越来越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使受援国获得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

  对援外事业发展的启示

  迄今为止,中国对埃塞的援助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促进埃塞经济、社会等各项发展的同时,也较好实现了我国开展对外援助的战略目标。但仔细审视总结,也能发现其中尚存许多不足,如援助“偏硬”、对中国软实力的宣传不够等。

  中国对外援助作为国家国内政策和理念的延伸,充分体现了自身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国家资本、务实、经济权利优先等特点。这种发展方式是不断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样的,这种探索、实验性的发展特点也在中国对外援助领域有所体现。首先,在继续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大人力资源培训。随着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埃塞,投资者越来越发现埃塞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劳动工人十分缺乏,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由此很大程度抵消了该国劳动力低廉的成本优势。因此加强埃塞劳动者相关技术培训、劳工培训不仅可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也是埃塞未来长远发展所必需的。其次,官方援助中应增加NGO的参与度。发挥NGO对政府外交的缓冲和弥补作用,提高援助的有效性,还可以使中国的救援理念和文化影响传播更为深远。再次,将援助与受援国治理改善等相结合,深入对受援国政治、社会发展方面的影响。其实,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对外援助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在思想、观念和文化等领域中交往的一个载体,越来越成为援助国向受援国传递自身“信念、程序和方式”的一种工具。

  对外援助不只是简单的经济利益或外交需求,同时承载着援助国自身的政治或文化理念。虽然中国的对外援助不附加政治条件,但并不因此而独立于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向受援国传递着国内因素的影响。中国能够在社会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首先就是得益于中国治理改革的成功。由此,中国也具备了对外援助过程中帮助改善受援国治理水平的能力和信心。(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