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美欧恐袭形势缘何“易位”
倪海宁
//www.workercn.cn2016-05-04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从西班牙马德里火车连环爆炸事件到英国伦敦地铁和公交汽车爆炸案,从法国《查理周刊》总部遇袭到“欧洲心脏”布鲁塞尔“3·22”恐怖袭击,近年来频发的恐怖袭击事件,闹得欧洲人心惶惶。近日民调显示,近七成德国人认为,德国将成为下一个恐袭目标。

  其实,主要国际原教旨恐怖组织的最大“冤家对头”本应是美国。本·拉登、扎卡维等许多“恐怖大亨”,都死于美军之手。恐怖势力出于报复、“击敌要害”乃至“自我炒作”的目的,都必然以美国为“主攻方向”。近年来,何以转呈“欧洲暴恐肆虐、美国隔岸观火”的局面呢?

  首先,美欧对反恐的重视和统筹程度不同。“9·11”事件让美国警醒,将恐怖主义界定为“主要威胁”,揭开了“全球反恐战争”大幕,国内也全面加强戒备。美国虽是联邦制国家,国防、外交领域却高度统一,10多年来航空安检和边境检查一直“见紧不见松”;美国敦促邻国和相关国家靠拢“美标”,则能及时切断恐怖“网络”和“通路”。反观欧盟,各国之间乃至某些成员国内部,因牵涉敏感的机密与主权问题,“一盘棋”多变成“一锅粥”,安全部门各自为战现象严重。而恐怖分子则可借助欧洲一体化带来的“快速交通”和“开放的内部边界”自由“转场”,以致出现法、英、比各国轮番遭袭的尴尬场面。

  其次,美国为加强反恐,远比欧洲国家敢触碰某些“政治正确”的框框。为搜集情报,美国军政部门长期坚持一些极有争议的做法,“维基泄密门”与“苹果解密争议”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国家权力长期受发达“市民社会”的限制,欧洲各国普遍存在将国家安全与个人自由相对立的教条观念,一些反恐法律和安检措施难以真正推行。在移民融合困难的欧洲,在公众场合将反恐与种族话题一并谈论则会成众矢之的。

  再次,美国对恐袭的先期压制和后续报复远比欧洲有效。“9·11”之后,从“基地”到“伊斯兰国”,一直都企图再度“打疼”美国。但由于美国应对严密,一直没有制造出特别大的恐怖袭击事件。极少数“闯关”成功的案例,或是“独狼”行为(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或是被海外恐怖势力遥控“洗脑”的个人所为(2009年胡德堡军事基地枪击),或是利用美海外目标的“百密一疏”(2012年利比亚班加西美领事馆遇袭),都难掀大浪。事后美国又屡以“定点清除”行动“回敬”。反观欧洲,事前不能未雨绸缪,事后反击又拖泥带水,甚至不能“亡羊补牢”,在专捏“软柿子”的恐怖组织手里屡屡“中招”,也就在所难免。

  还有,欧洲对西亚北非的政策成为其频繁遭到恐怖袭击的直接因素。近年来,欧洲紧随美国、贸然深度介入与自己近在咫尺的极端势力“重灾区”西亚和北非,终致“引火烧身”“代美受难”。美国则并未多替欧洲着想,从中东“抽身”不曾与欧洲商量,坐视欧洲恐袭风险日增却不施援手,也使恐怖分子混迹其中,伺机兴风作浪。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欧洲近来屡遭恐袭,正是为自身对外政策的失误付出的代价。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