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德国首都柏林西南郊区的“森林陵园”,长眠着一位德国公民,里夏德·冯·魏茨泽克。
穿过陵园内郁郁苍苍的松林甬道,记者在一排砂岩石墙前寻到这位德国前总统的陵墓。墓碑不见任何雕饰,也无其他文字。然而,魏茨泽克这个名字注定要载入史册,为世人永远铭记。
5月8日是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31年前的今天,即1985年5月8日,时任西德总统的魏茨泽克在纪念纳粹德国战败40周年的议会演讲中,呼吁德国直面纳粹历史。他说:“我们所有人,无论是否有罪,无论长幼,都必须面对过去……谁不反观历史,就会对现实盲目;谁不愿反思暴行,将来就可能重蹈覆辙。”
今天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魏茨泽克的演讲当时在德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怎样的震撼。
这一切还要从战后德国对历史认知的曲折历程说起。二战后东德和西德都进行了“去纳粹化”清洗,但纳粹意识形态影响仍在,很多德国人同情纳粹分子,对纳粹大屠杀等残暴罪行或不了解,或不愿了解。这一状态持续了近20年,一些历史学家称之为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沉默时代”。
“沉默”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逐渐打破。1970年时任西德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人一跪”,揭开了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新篇章。随后10余年历史检讨和反思不断深入,但不少德国民众仍存在纳粹历史与己无关的模糊认识。譬如“纳粹军人当时只是执行命令”,就是当时不少人的开脱词。
魏茨泽克的父亲是纳粹德国外交官,他本人在二战爆发后曾供职于德国陆军部,并在战后审判中一度参与父亲的法律辩护。这段经历后来为他引来非议,甚至因此被称为“纳粹余孽”。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经历,当身为总统的魏茨泽克发表演说呼吁每个德国人都要直面过去时,无数人为之震撼、动容。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说把德国检讨纳粹历史的进程推进到一个全民反思的新阶段,开始深入触及各种敏感话题,包括第三帝国国防军所犯罪行。反思浪潮几乎波及每个家庭,对纳粹意识形态的彻底清算和高度警惕逐渐成为德国社会主流共识。
年近不惑的穆拉女士和丈夫携弟妹来陵园祭奠。谈起魏茨泽克总统,穆拉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她回忆说,魏茨泽克总统在纳粹德国战败40周年发表演说时她还年幼,但上学后深深感受到演说带来的影响。学校课本中有大量检讨反思纳粹历史的内容,使她十分了解那段不堪的历史,至今对纳粹思想都很警惕。她说,魏茨泽克深受爱戴,在两德统一后的首次总统选举中赢得跨党派的广泛支持而当选。
近距离感受德国社会,会发现穆拉的感触很有普遍性。时至今日,德国虽仍有人试图回避历史,但很难再成气候。这不仅因为德国法律明令禁止纳粹意识形态,更因为全民反思的主流认知对极端思想形成强大舆论压力,护佑德国不再重蹈历史覆辙。
这一切都是因为像魏茨泽克这样的德国政治家直面历史的勇气和担当;这一切都是因为严明的法律和深入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真相教育;这一切都是因为全民反思所形成的广泛社会共识和良知。
这或许就是德国在历史认知问题上给世人的启示。
2015年1月31日,魏茨泽克与世长辞,享年94岁。当时日本一家报纸发表社论称,与魏茨泽克和战后德国相比,日本的表现可谓相形见绌。在日本战败71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魏茨泽克当年“直面真相……不加掩饰、不加扭曲”的呼吁对日本人、特别是对日本的政治领导人而言,格外具有警诫意义。
“大厦珍宝论”的启示 | 2009-11-10 |
“大厦珍宝论”的启示 | 2009-11-10 |
“大厦珍宝论”的启示 | 2009-11-10 |
“大厦珍宝论”的启示 | 2009-11-10 |
“大厦珍宝论”的启示 | 2009-11-10 |
“大厦珍宝论”的启示 | 2009-11-10 |
政德如何“看”和“量” | 2009-11-10 |
对否定英雄的错误思潮说不 | 2009-11-10 |
德国对美国文化的战略应对及启示 | 2009-11-10 |
准确把握正确历史观的精髓 | 2009-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