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携手打造世界美好未来
——如何在合作共赢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www.workercn.cn2017-01-24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编者的话 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新形势需要新智慧。当今世界,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早已被时代摒弃。当2017的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呼吁:“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大智慧大格局,也是站在人类进步高度,把握世界发展格局变化趋势,高屋建瓴地提出来的一份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略。展望未来,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将稳中求进、迎难而上,携手各国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引领国际秩序新变革,共同建设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

  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所谓命运共同体,是指不同的国家、民族所组成的命运攸关、利益相连、相互依存的集合体。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需要与世界发展总体趋势保持高度一致,需要与国际社会进行密切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世界和平发展大局,顺应各国相互依存大势,与时俱进提出并不断充实“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先进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进行国际交往、处理国际事务、建构国际新秩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握了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揭示了时代更替的内在规律。二战结束至今,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冷战对峙不复存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对立、矛盾与冲突过渡到和平、合作与和谐的新阶段。

  绝大多数国家都成为联合国成员国,拥护联合国宪章弘扬的主权平等原则。新兴大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同世界各国全面深入地开展互利合作发展自己,与传统大国一道成为现有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和贡献者。已有国际规则、合作机制与适应发展需要产生的新规则和新合作框架之间不再相互排斥和抵触,而是兼容共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新兴大国之间以及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之间根本性利益冲突不断减少,合作空间日益拓展。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互相提供发展机会,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利共赢,给世界和平、安全、稳定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符合今日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现实。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地球村”不再是你死我活、我赢你输的角斗场,而成为所有国家休戚与共的“诺亚方舟”;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明显加深,一国的富强不再以对别国的剥夺为前提条件,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状态正在发生改变。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性质和面貌发生巨大改变。以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为主要内容的相互关系开始转变为各个国家主要以制度规则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和利益,合作共赢成为不同国家处理彼此关系的最大公约数。

  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加入国际大家庭之中,认同国际秩序、尊重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命运共同体理论洞见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因素不在于以对立和对抗为出发点的权力制衡,而在于以和平与发展为出发点的合作共赢,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将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复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引导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为我国在发展兴盛过程中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新机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