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印度的航母战略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刘奎 
//www.workercn.cn2017-03-09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据媒体报道,近日,印度服役了30年的“维拉特”号轻型航空母舰光荣退役。这艘轻型航空母舰于1987年5月挂上印度海军军旗驶入印度洋后,就一直担负印度海军旗舰的角色,母港为孟买。

  从那时候起,印度对该航母断断续续的“梳妆打扮”就从未停止过。经过上世纪80年代多次改装后,1995年初“维拉特”号重新入役。1997年1月31日,印度海军的首艘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退役,而印度国防部从1994年开始与俄罗斯磋商希望引进“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的工作久拖不决,“印度海军不可一日无航母”,因此“维拉特”号不得不继续支撑起印度海军的脊梁,一直超期服役到2017年年初。

      战略

  作为印度洋沿岸的大国,印度认为自身的安全和强盛都取决于其对印度洋的控制程度,控制了印度洋,就能支配印度洋和沿岸国家,就能控制从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印度就萌生了“印度洋控制战略”。进入21世纪后,为实现维持印度洋“区域霸主”地位、抗衡中国远洋海军实力增长并保障印度洋海上运输线安全畅通三大目标,印度决心建立一支具有制空能力的远洋攻击型海军。

  2004年6月,印度海军出台了新时期战略性纲要文件——《海军新作战学说》,其核心思想是:印度海军战略应从当前的“近海防御”和“区域威慑”战略转向“远洋进攻”战略,通过重点发展战略核潜艇和航空母舰来建立可靠的海基核威慑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力量均衡、结构合理,具备相当威慑力的现代“蓝水”海军,在控制印度洋的基础上,逐步将印度的战略利益延伸至西起波斯湾、东至南中国海、南抵非洲的广大海域,“印度海军将来要扮演世界性角色”和“参与整个东半球海洋事务的支配性军事力量”。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不断发展演变和特定的海区自然地理环境,历届印度政府都视航空母舰建设为提高海军远洋作战能力和海上威慑力量的主要象征,是海军建设的重中之重,并长期坚持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军发展方针。

  为实现拥有3艘航母的目标,印度采取了改造、引进、研制“三条腿走路”的办法。除了第一艘“维克兰特”号航母 、第二艘“维拉特”号航母,印度自1994年就开始与俄罗斯接触,并于2003年10月耗资8亿美元引进排水量4.45万吨的俄罗斯“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更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

  印度海军在建立航母编队后,意识到远海作战兵力是不能建立在向外国购买的基础上,而是要靠自身能够建造才行。于是,印度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始筹划自行设计建造中型航空母舰。1989年印度海军宣布将启动第17号造舰项目,建造两艘2.8万吨级航母,首舰命名为“维克兰特”号。2号舰计划2017年服役,第3艘维克兰特级国产航母全部由印度科钦船厂建造,3号舰计划2024年服役。

      困境

  相比印度海洋战略的勃勃雄心,其航母发展却困难重重。

  一是自主研发和改造舰船的能力不足。在上世纪60年代前,印度基本没有设计和建造大型舰艇的实力,而如今已拥有初具规模的军船生产能力。但是,从总体上看,产能不高、工艺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仍是印度造船工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以想自主研建航母还是有些牵强。

  航母的研制和建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对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考验,不只造船工业,还涉及国民经济其他众多行业,如航空、电子、钢铁、冶金、机械和自动化等相关领域。在这些工业领域,印度当前所具备的实际能力与发展航母的现实需求相比,存在着过大的差距。

  因此,在其自主研建的“维克兰特”号航母上,我们可以看到,除船体平台本身是印度自行建造,其它绝大多数关键技术或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如舰载战斗机、预警直升机、航空管理设施来自俄罗斯,动力装置及其配套设备来自美国和意大利,指控系统等电子信息系统来自法国或以色列。这不仅会降低航母作战体系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更会让经费开支大幅增加。

  二是战略布局与国家整体实力之间失衡。在印度海军看来,要“主导”印度洋,就必须拥有两艘航母,以控制印度东面的孟加拉湾和本土的阿拉伯湾,同时还要有第三艘航母作为机动力量,以便快速支援或前往其他“利益攸关”的海域。

  为实现拥有3艘航母的目标,印度让“维拉特”号超期服役的同时,投入大量经费给俄罗斯改装“维克拉玛蒂亚”号,另一方面还要硬着头皮研发新“维克兰特”号,看似效率极高的“三管齐下”,却因为“维克拉玛蒂亚”号消耗经费过多,导致本应在2014年服役的新“维克兰特”号被迫推迟至2018年才可能完工,但能否如期完成,仍是未知数。印度海军同时拥有3艘航母的梦想功亏一篑,究其原因还是高估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国家的整体实力,以不足的力量去推进一个过大的战略,最终力竭搁浅。

  三是误把航母的威慑力当作战斗力来崇拜,从而深陷“航母迷信”困境。发展航母确实势在必行,但却急不得,而且急也没用。因为可用于作战的舰载机数量通常低于航母所需要列装的舰载机数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强行增加航母数量,就属于一种“迷信”航母的行为了。印度恰好就是这样,要知道2016年刚刚退役的印度海军主力舰载机“海鹞”战机在印度海军长达33年的服役生涯中,先后有三分之二坠毁,10余名印度最顶级舰载机飞行员因此丧生,这说明印度的舰载机体系还远远无法形成战斗力。

      启示

  印度海军和我国海军的情况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维拉特”号航母退役的这一历史性时刻,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反思印度海军的前车之鉴,为我国海军发展铺平未来之路。

  第一,要高度重视和持续支持航母发展。在当今各国海上可担负维护和保卫国家海上安全兵力兵器中,唯有航空母舰编队能前出到中远海实施长期驻泊或游戈,可以兼顾平时和战时,并重威慑与实战。近几十年内,虽然在印度洋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海战,但是印度海军的实力仍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其航空母舰的存在,使印度洋沿岸其他国家不敢侵犯印度的边缘岛屿。在和平时期,航母更是向外界显示威慑力的有效海军舰艇,能更好地保卫地区和世界和平。

  第二,应继续加强自我创新能力和核心研发能力。从印度海军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过于依赖“进口”的发展模式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快战斗力生成,但不利于长远发展。尤其是核心部件如果依赖“进口”,就会处处受制于人,影响体系作战能力发挥。只有在拥有强大自主研发能力的前提下,才能更准确地找到创新的方向和道路,真正激发创新活力和潜力,并以此驱动海军的整体发展。

  第三,以战斗力为最高优先级稳步前进。在印度海军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着急”,在国内实力还不足时“着急”,在舰载机尚未形成战斗力时“着急”,永远处在一个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之中,所以才会困难重重,“意外”不断。

  因此,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让体系优化,把航母这个大巴掌攥成一个拳头,实现能战。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并遵循航母和舰载机的战斗力成长规律,把基础训练搞扎实,把短板“补齐”,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一步一个脚印地打造强国“重器”。

  第四,以军民融合战略加快提升军事整体实力。从印度航母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个很大的阻力就是其综合国力不足,这才使得其无法同时负担起3艘航母的运转和研发。未来的战争不只是军队的战争,而是国家整体的战争。所以必须深入推进和贯彻落实好军民融合战略,充分调动国家全方位的创新资源,寓军于民、以民养军、以军哺民、军民互动,形成互利共进的创新体系,良性促进国家发展、军队发展。

  (作者单位:海军装备研究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