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二战结束后,伴随着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马克思主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同。但就是这样一种已经被历史证明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性的伟大理论,为什么会在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走向历史的死胡同呢?原因不在于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已经被教条化了、被“阉割”了。曾任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利洛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就,没有人如此深刻地分析资本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遗憾的是,19世纪蓬勃发展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却在苏东停止了发展。本来理论应先于体制和政策,但我们的理论却远远落在了实践的后边。理论没有回应进入后工业时代的问题,也没有预见世界发展的趋势。”
一种“主义”能不能占领时代的制高点,关键取决于其能否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实践性,取决于其能否与时俱进。这是理论发展的规律,也是政治发展的规律。今天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已经创造了发展奇迹,充分展现了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威力。同时,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是建设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务实求真。创新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然而,创新不是盲动和任性,而是在尊重本原基础上的再发展。丢弃了本原的创新,就可能将马克思主义引入歧途。当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让欧洲一切旧势力都感到害怕,凭借的显然不是文字和逻辑的力量,而是对资本主义深入骨髓的批判和对工人运动科学的指导。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和本,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之源。习主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现在,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不可谓不多,但“学院化”“边缘化”倾向也客观存在。一种理论不关注大众,大众就不需要这种理论。创新发展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绝不仅仅是内容的丰富、体系的完善、思想的精炼,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坚守。
第二,敢于超越。习主席讲:“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马克思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为什么至今他仍被世界所尊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胆识、敢于批判。认识不敢突破传统,不敢突破权威,就必然缺乏深刻性。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努力跟上火热实践发展的步伐,努力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解读缺乏深刻性和针对性,就不能吸引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敢于在不断超越中引导社会发展。
第三,积极借鉴。作为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对所有文明成果的开放包容。理论的发展需要碰撞和交流,“自说自话”只能带来理论的僵化和停滞。今天的世界在科技的推动下早已变成了“地球村”,思想理论发展必然要面对多样化思潮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任何思想理论都要在交流中求发展,在斗争中立主导。只有从时代精神中汲取甘汁雨露,才能凝结成时代精神的精华。当然,包容并不否定批判,开放并不否定选择。对待多元社会思潮,需要马克思主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进行对话交流,更需要马克思主义以真理在我的底气进行理性批判。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
精神一变天地宽 | 2015-09-01 |
铭记历史启示 实现光荣梦想 | 2015-09-01 |
以“青马”工程为依托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 | 2015-09-01 |
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 2015-09-01 |
坚持党性原则 坚定政治方向 | 2015-09-01 |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指南 | 2015-09-01 |
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灵魂 | 2015-09-01 |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 2015-09-01 |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2015-09-01 |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切实增强阵地意识 | 2015-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