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中国外交新走向
韩冬雪
//www.workercn.cn2017-12-07来源:人民论坛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外交方面的论述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外交五年以来的变革与成就;第二部分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中国外交的基本方略;第三部分进一步指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外交布局与构思。

  从第一部分来看,中国过去五年的外交成就可以用“六面魔方式政策组合”进行概括。核心为六大方向的交织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全球治理”“国际组织的参与与变革”。六要素并非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呈现相互嵌套、相互促进的组合模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组织的参与与变革”为中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全球治理”成为实现这两种外交的有效路径。随着国家间关系和国际秩序与结构在中国外交努力下的进一步发展,两条外交路线与三重外交路径互动中孕育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果。六大成果中每一套政策均可独立成型,但是从实践操作中均有其他五项政策的坚实支持。

  从第二部分来看,中国外交的重要方略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共有三个层次,分别为相互依赖关系进一步密切的“利益共同体”;多层次相互依赖关系成熟的“责任共同体”;以及最终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这表明中国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同的,中国的发展将会惠及各国人民,从利益的惠及到责任的共享,最终发展至命运的相连。报告中认为“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因而中国绝不会走上称霸的道路,因为霸权国的出现终将引发秩序的巨大动荡和环境的恶化,这不是中国人民愿意看到的。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因此报告中指出,中国“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从第三个部分来看,中国外交的思维要注重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贡献,同时要着眼于将国际关系从国家间权力关切的维度转换到全人类的共同威胁关切上来。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进程并非是对国际秩序的破坏,相反,中国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进程中促进了国际秩序的发展与变革。世界是多样化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使得各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选择可以多样化。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的卓越成就是西方国家承认与瞩目的,这可以为后进国家提供发展范例。同时,近400年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的实践更多关切国家间的权力斗争,而这种关切放眼当今国际社会和全球场域已然不足以指导实践。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因而新的国际关系应当以人类共同的关切为基础,探索一条不以安全军事联盟为主导的,以发展为核心的伙伴关系。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外交的布局与构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学习世界秩序、参与世界秩序、为世界秩序作贡献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平发展、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有力保证。

  (作者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