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经典文献-正文
回望延安读书热
董强
//www.workercn.cn2015-04-22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71年前那一幕,至今令人感动。

  1944年10月,汾河冰滩上,一匹驮着书籍和仪器的骡子意外滑倒落水。当时行军急迫,哪还顾得上骡子?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人与饲养员一起,只好抱着书追赶部队。

  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一位大知识分子: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陈康白。当时,中共中央安排他到基层锻炼,参加由王震所部三五九旅主力组成的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征南下,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

  熟悉党史军史的人知道,我党大规模的学习运动,始于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决策。当时我们这支队伍工农干部居多,一些知识分子读了点马列的书又不善于结合实际,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专门对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加以鞭挞。

  很快,阅读马列经典热了起来。那时马列著作较少,大家相互传阅,常常第一个看完第二个看,第二个看完又送第三个看。曾在延安抗大学习过的郑校先后来回忆:“《资本论》《反杜林论》等书很难读懂,要逐字逐句很费力地研读、理解,每小时只能读5页左右,等于是硬啃下来的。”

  1942年12月,毛泽东提议设立中央书记处图书室,任务是“征集时事材料,供政治局委员讨论政治问题的参考”。毛泽东本人带头捐了不少书,至今保存在中宣部图书馆,其中有赫胥黎的《天演论》、杜威的《哲学之改造》、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还有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等。

  那时候,经毛泽东大力倡导,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学习也热了起来,范文澜等人分别写出中国近代政治、中国近代经济、中国近代哲学、中国近代文学等专题史。朱德组织中央军委高级参谋室编写了《中国军阀战争史》,同时还编写了滇军、陕军、晋军和桂军战史。为什么编这些书?朱德一语道破天机:只有认清旧军阀的产生、发展和衰亡,才能更好地认清新军阀的本质和下场。

  延安时期,对自然科学同样高度重视。1940年9月,在50多个窑洞、30余间平房的办学条件下,由100余位师生员工组成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开办起来。我们党的目的是要培养抗战建国的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马兰草造纸、新方法制盐、发现南泥湾,成为当时自然科学院为边区经济建设作出的三大贡献。

  今天,回望延安当年读书热,让人深为感慨。那时候书少,借书也要读。今天,书籍品种多了,可供选择的余地大了,一些人反而不珍惜了。

  遥想当年,冰滩上,追赶部队也要抱着书;山坳里,靠大家捐书也要设立图书室;窑洞里,条件简陋也要开办自然科学院。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对普通读者而言,读书是一种兴趣;对学问家而言,读书是一种职业习惯。对革命者而言,读书是改造思想,是塑造灵魂,是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同时还是一种历史责任。

  当年,革命前辈通过读书而明天下大势,铸牢革命信念;通过读书而解决现实困惑,坚定道路自信;通过读书而涵养军人血性,永葆党员本色。今天,作为军人的我们,又该怎样向前辈们学读书?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