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经典文献-正文
社会治理的中国特色之路
郎友兴
//www.workercn.cn2017-12-14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系统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就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重要文献。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是五年来中国社会治理领域极为重要的创新性进展与创新性成果。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最根本特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社会治理的核心。一是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一文中明确指出,“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看问题、想问题,清醒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坚决打好防范和管控重大风险攻坚战”。二是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三是坚持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而社会治理同民生工程紧密关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一文放在第十部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之中,由这个编排可以看出社会治理同民生的关联性。从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强调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与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二是民生的逻辑次序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确保安全生产应该作为发展的一条红线”“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中之重是“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重点工作是“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社会政策与制度的支撑。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为此要完善各项社会政策,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当务之急是要提升保障民生发展的制度水平。

  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这个格局中,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而共享是目标。为此,要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