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经典文献-正文
不忘初心,亦莫忘初风
读魏徵《十渐不克终疏》
宿正伯
//www.workercn.cn2018-01-03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更多

  

  读书,可以静心。倒不是因为读一些特定内容的书可以静心,而是读书这一行为本身就可以让人静心——自喧嚣中淡出,远杂念而守一。

  从前,总觉得没有时间读书。现在看来,时间,还真如鲁迅先生所言,挤一挤总会有的。今夜,孩子们入睡了,我从书柜里拿出叶朗先生选编的《文章选读》,翻到第38页,读魏徵的《十渐不克终疏》。

  小时候,读过这篇文章,但现在读与那时读不一样。那时读,只是提升一下文言文阅读能力,至于其中思想,总觉得不过是陈词滥调。现在读,有了人生的阅历,有了对社会的认知,加之自己也身在庙堂一隅,对时政利弊有了一些切身感受,便愈能体会先贤的赤诚与苦衷。

  《十渐不克终疏》是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疏。“十”,十条意见之意;“不克终”,不能慎终如始也;“渐不克终”,渐渐不能慎终如始也;“疏”,奏疏也。

  魏徵直言不讳地指出,太宗渐渐显现出十个方面的作风问题:一是不再清心寡欲、清静无为;二是土木渐兴,劳民伤财;三是纵欲损物,骄奢日生;四是远君子,近小人;五是见猎心喜,广搜珍奇;六是选人用人,随心所欲;七是驰心畋猎,疏于节制;八是君臣渐远,礼度渐失;九是骄傲自满;十是徭役日增。

  这十个方面的问题,其实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七都是差不多的,均为骄奢淫逸的表现。因此,实际上主要是六个方面的问题:骄奢淫逸问题,亲近小人问题,选人用人问题,君臣关系问题,骄傲自满问题,徭役日增问题。当然,这六个方面也是彼此有联系的,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归根结底,恐怕还是志得意满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和黄炎培先生在“窑洞对”时,黄先生讲:“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渐渐环境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历史周期律,当然是历史中一再出现的,古今中外,皆须戒慎恐惧、万般在意。

  今天,我们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不忘初心,就是莫忘最初的理想,而这砥砺前行,就是莫忘原先的作风。初心和初风是相辅相成的。初心在,则初风在;初心亡,则初风亡。作风如初,则初心不易迷失;作风渐远,则初心必失。所以,我们既要重视不忘初心,也要强调莫忘初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才能确保我们的初心永远在腔子里。

  《十渐不克终疏》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这具体的十条意见,更在于对问题形成原因的深刻提醒。譬如:

  “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则必然走向“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噬欲”。一个人,一旦功高天下、位显权重,便可能因世人的尊崇或者敬畏,而面临难闻逆耳忠言之环境,困于阿谀奉承之氛围。若不能自省自警,是很容易走向得意忘形的。更可怕的是,世人往往会猜度圣意,见谔谔之士不被待见、喏喏之徒无受斥责,便愈加不敢忠谏,愈加明目溢美起来,在上者便越来越听不到真情实言。殊不知溢美即是浮夸之肇始,浮夸即是险境之绪端。

  比听不到真情实言还要危险的,是听不得真情实言。为什么会听不得真情实言?因为人志得意满时,待人接物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大道理未尝忘却,行动中却不再落实。口头答应要虚心采纳,转身辄忘得一干二净。这不仅仅是为政的态度问题,更是一种政治伦理问题。言行一致,是基本的政治伦理。谦卑礼下,是最基本的为政修养。对“干部群众”的意见虚与委蛇,则必然出现“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的离心离德现象,情分就会渐渐生疏,言路就会渐渐闭塞,境况也就渐渐危险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初心从未迷失,但一些党员干部也曾有过恍惚;初风从未丧失,但一些党员干部也曾有过偏离。今天的成就、荣誉和人民的信任,是我们本着初心、凭着初风取得的,并且达到了新的辉煌。越是此时,越是要注重忽微,千万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骄傲与懈怠,未来尚任重而道远!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