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中国,汇聚世界马克思主义最强音
——写在中国主办的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开幕之际
//www.workercn.cn2015-10-0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把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交流的舞台搭建在中国”

  9月20日中午,北京大学勺园会议室。82岁的沙健孙、84岁的赵曜、90岁的卫兴华……十几位德高望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吃着盒饭,继续讨论上午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编纂工作。

  “要从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去认识这项工作。”《大辞典》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面色凝重,“它将在中国乃至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留名。”

  与此同步,另一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编纂的浩大工程——《马藏》正在北京大学开启。据《马藏》总编纂、北大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任顾海良介绍,编纂团队准备用10年左右完成《马藏》中国编,再用10年推出《马藏》国际编,“使中国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文献编纂与研究中心”。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正在向“举起旗帜,挺立高峰”的目标挺进,一项项研究领时代之先,一场场活动与国际相接。

  “中国学者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的交流互动近年来大为增强。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完善同步,建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巨大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何毅亭感受深刻。

  李其庆也对今天的国际交流寄予厚望:“1995年首届法国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召开时,中国学者因经费等原因无一参加。从第二届起,中国声音开始出现,第五届、第六届还安排了‘中国日’专场。今天,是到了中国主办大会的时候了。”

  “中国学界应该主动搭建平台,向国际学界阐释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从而扩大中国思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疾呼。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主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想法应运而生。在深入思考、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北京大学拿出了会议方案——

  八个分论坛: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及其编译;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的未来走向;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场高端对话:中外顶尖学者聚焦中国道路与市场社会主义、落后国家发展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三大问题,碰撞思想,寻找共识。

  “会议邀请发出去,反响特别热烈。例如第三世界论坛理事长萨米尔·阿明,虽已84岁高龄,仍对参会发言表现出极大热情。”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代尧透露。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约翰·罗默、伯特尔·奥尔曼、大卫·科兹、亚历克斯·卡利尼科斯、托尼·安德烈阿尼、罗德尼·佩弗、肖恩·塞耶斯、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鲁夫·黑格、亚历山大·布兹加林、平子友长……一份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星光熠熠的参会名单,令中国理论家们充满期待。

  “我们正处在特殊的历史节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压力、自我调整的压力在加大,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不同以往。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此时共同交流,一定能为下一步发展探寻新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研究员侯惠勤表示。

  “资本主义正走向衰退,但还是强势的;社会主义虽然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前进方向,但还处于弱势。中西学者共话马克思主义,必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研究、再发展。”王伟光信心满怀。

  令顾海良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数次来中国考察的国际马克思大会主席雅克·比岱曾对他说:“中国不只该参加马克思主义大会,更应该自己来办。”

  十年过去,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底气十足地向世界发出邀约——

  “我们期待今后两年一次的相聚。让我们把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交流的舞台搭建在中国,让中国汇聚世界马克思主义最强音!”(王斯敏 张胜)

1 2 3 4 5 共5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