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中国土司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贵州省文物局、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市汇川区人民政府、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遵义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10名专家学者参会,并提交论文101篇。大家围绕土司问题研究的深化、土司制度与国家认同、播州土司历史与文化价值、土司遗址申遗与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中国土司遗址”申遗的成功,为土司研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土司研究进一步深化,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近年来土司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土司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相比,还相差甚远。有的学者就目前研究中的偏差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治亭研究员、云南师范大学邹建达教授分别指出,目前研究中忽视历史大背景及“碎片化”研究的倾向,容易造成人们对土司制度缺乏全面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世愉研究员指出,土司研究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光有热情和积极性是不够的。好的研究成果靠的是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进行田野考察,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及正确的理论指导。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制度层面的探讨;要规范使用土司制度中的基本概念;要纠正研究中的偏差,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司制度的美化和泛化。出现这些情况,既有学术方法上的问题,也与理论上重视和积累不够有关。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土司研究的深入。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还具体提出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编纂出一套土司地域图集,以使人们对土司的发展史有一个总体认识。
在土司制度与国家认同研究方面,与会学者认为,我国元明清王朝创设和实施的土司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利于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国家在多元格局下的进一步统一。土司的国家认同主要表现在土司推行承袭制度、科举制度、征调制度、贡赋制度等方面,文化的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遵义师范学院陈季君教授认为要解读土司家族和土司制度长期存续的原因,就绕不开对土司承袭制度的剖析,并从《清实录》的资料入手,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体现了在制度层面研究上的进展。长江师范学院的彭福荣教授认为,各族历代土司作为少数民族首领与民族地区代表,以自身统治利益的获取和保持为出发点,在与中央王朝的利益博弈中,其国家认同表现在:一是认同中华文化;二是传承实践王朝国家的制度文明;三是拱卫国家社稷;四是传播共享中原文化。
在播州土司历史与文化价值方面,不少学者提出元明以来播州土司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以统治时间长、汉化程度深,军事力量强盛而著称西南,曾为稳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维护国家统治、发展社会生产作出了贡献。海龙屯土司遗址充分体现了羁縻到土司制度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与华夏核心的一体性,也说明土司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利于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国家在多元格局下的进一步统一。
在土司申遗问题上,学者们更关注的是土司遗址申遗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面对申遗成功后旅游商业化开发的热潮,如何对世界遗产更好地进行管理,使弥足珍贵的遗产得到可持续性的保护和继承,是申遗成功后值得思考的话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作了主题为“海龙屯土司遗址考古”的发言,介绍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四年来对海龙屯土司遗址进行考古的情况以及取得的进展:清理了全屯的大体格局;发现许多建筑群,对新王宫进行了相关考察;对屯的修建过程有了一个立体认识;出土遗物上万件,对重构土司的生活细节及与各界交流情况有巨大帮助;同时还借申遗之机,拟订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考古工作计划。遵义师范学院洪涛、陈奉伟认为,海龙屯土司遗址是一处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大型古军事城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科考价值和旅游价值。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需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发挥政府的职能,通过提高管理者、当地居民和游客的保护意识,不断完善遗产保护法律与制度,强调保护规划和管理。香港科技大学人文部唐立教授认为:海龙屯规模宏阔,显示出播州杨氏作为势力强大的土司,在当时当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应该继续搞好发掘工作,将遗址的整体面目弄清楚,同时要留意遗址和周围环境的保护,将其完好地保留给后代。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成功是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过程中的里程碑,必将推动学界对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深入研究。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要把收集、整理有关土司史料的工作做好。二是各地学者共同努力,有计划地编纂《土司制度通史》《土司大辞典》《土司印信图录》,以及《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地图集》等。同时,积极开展学术探讨与争鸣,努力扩大研究队伍,推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