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安庆历史文化厚重、名士乡贤众多,涵育了千年古城“崇文尚德”的文化根脉,培育了百年省会“务实创新”的精神风骨。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以传统文化为底色,以古今乡贤为榜样,以文化乐园为阵地,移风易俗倡文明、破除陋习树新风,让田野乡村劲吹文明风。
一、黄梅戏曲“唱”文明。一方面在复排古剧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元素。对《天仙配》等经典剧目改编复排,逐步融入自由、平等、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元素,展现文艺作品的教育功能和时代担当。近五年先后复排了30余部大型黄梅戏和黄梅戏小戏,保证每村每年至少演出1场以上正规大戏。另一方面在创排新剧中展现核心价值观要求。突破传统黄梅戏的题材局限,创排了契合时代要求的大型黄梅戏《大清名相》《不越雷池》,以古鉴今、以史资政,既传承了清白传家的家风家教,又传扬了清正廉洁的责任担当,深受干部群众欢迎喜爱。目前两部大剧作为安徽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正在全省巡演。
二、古今乡贤“传”文明。一是把乡贤“请出来”。成立四级乡贤组织,挖掘“古土”乡贤,传颂“古圣贤”典故;寻找“在土”乡贤,讲好“新乡贤”故事;请回“离土”乡贤,引导他们反哺桑梓。二是把乡贤“展出来”。整合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在县城设立“乡贤文化展示厅”、在乡镇设立“乡贤文化广场”、在乡村设立“乡贤文化长廊”、在学校设立“乡贤文化墙”等,把“乡贤故事”印在墙上、刻在心上。三是把乡贤“传开来”。组织开展乡贤文化“四进”活动:进厅堂,突出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涵养重德家风;进课堂,突出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培育崇文学风;进讲堂,突出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引导清明政风;进礼堂,突出广大群众这个最大公约数,淳化质朴民风,切实让乡贤文化润泽乡间邻里。
三、文化乐园“植”文明。一是从建成到建好。实施达标升级工程,在确保基本文化设施达标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一场两堂三室四墙”为主体的农民文化乐园试点,目前全市建成90个、在建67个,达到“建成一个乐园、传承一方文化、幸福一批群众”的目标。二是从管理到管好。建立健全文化设施“建管用”机制,落实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配备基本工作人员,让“建起来”的文化乐园“转起来”;500多名文化辅导员和7200多名文化志愿者参与管理和服务,让农民群众“乐起来”。三是从用足到用好。深化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把群众“请进门”服务;每年开展“送戏进万村”等公共文化活动5万多场次、服务群众1000多万人次,把文化“送上门”服务;公共图书从县馆到农家书屋通借通还,把图书“敞开门”服务,农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极大增强。
四、先进典型“树”文明。一是广范围“评”。道德模范、乡村好人等各类先进典型就在百姓身边,1000多个市级以上典型人物分布在村居巷里,群众学有典范、做有标尺。二是全方位“赞”。在全市1000多个乡村设立善行义举榜,组织典型人物到农村开展巡讲,放大先进典型社会效应。成功承办2015年6月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建成了免费开放的安庆好人馆,年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三是多途径“帮”。出台《安庆市道德模范和好人帮扶办法》,在就业就学、养老医疗等方面优抚先进典型,在保障房分配中优先考虑,对生活困难的好人模范开展结对帮扶,大力倡导“德者有得”的鲜明价值导向。
五、敦风化俗“育”文明。组织开展“反对大操大办、破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新风”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移风易俗,促进文明养成。一是村规民约“硬约束”。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主管作用,成立乡风文明监督小组对陈规陋习进行制止和规劝。发挥村规民约的导向作用,与每个农户签订遵守协议。二是集中治理“零容忍”。敢于动真碰硬,重拳出击开展整治。如全面推行殡葬改革,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全市火化率由2014年初的10%提高到现在的90%,骨灰入葬公益性墓地达到80%以上。三是良俗引导“自觉行”。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举办乡间民俗文化展示、农民歌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加文体娱乐、参与社会公益,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农闲时节和节日期间盲目攀比、打牌赌博的现象明显减少,社风民风出现了可喜变化。(作者系安徽省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博大的文明胸怀 宽广的文明视野 | 2014-05-15 |
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 | 2014-05-15 |
“三治”融合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 | 2014-05-15 |
政府推动 全民参与 法治护航 | 2014-05-15 |
秉持文物保护正确理念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014-05-15 |
如何在山地发展城镇化 | 2014-05-15 |
如何在山地发展城镇化 | 2014-05-15 |
用爱国主义精神托举伟大梦想 | 2014-05-15 |
建设美丽乡村要传承好“乡土文化” | 2014-05-15 |
传统村落与文化基地有机结合的范式 | 2014-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