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月8日电 (朱书缘)昨日,《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查看连载)出版座谈研讨会在京举行。该书主编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锡喜在研讨会发言中谈到,习近平充满魅力和力量的话语风格,能帮助我们读懂当代中国的“来龙”和“去脉”,以及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坚信当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国梦的实现。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出版以来,受到读者欢迎。陈锡喜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魄力和语言风格的魅力相结合产生的对读者的吸引力。习近平的讲话,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语来抓住广大干部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体现了理论的彻底性,从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语言力量。
这一力量首先体现在习近平直面问题和困难的勇气上。习近平他大量使用“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开弓没有回头箭”等话语,表达出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和挑战困难的政治勇气,其中包含了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方位判断,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难度判断,党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的忧患意识。这是习近平所形成的治国理政方略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所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他用人们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问题意识,而没有“兜圈子”或“隔靴抓痒”,从而深深地震撼了干部群众。
这一力量其次体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中。他大量使用“蹄疾而步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打‘老虎’,拍‘苍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治大国如烹小鲜”等话语,表达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统揽全局的战略意识,体现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习近平用老百姓懂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治国理政思维,而没有“不着边际”或“悬在空中”,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
这一力量还体现在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上。他大量使用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鉴得失,知兴替”、“虚谈废务”等话语,表达出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习近平对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的阐述,使干部群众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有了底气。
这一力量还体现在习近平宽阔的世界视野上。习近平大量使用 “积土为石,积水为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等话语,来表达他在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定力”。习近平善于运用让世界听得懂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原题:习近平话语风格帮助我们读懂当代中国“来龙去脉”——《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出版座谈研讨会在京举行)
“改文风”不仅是“改文字” | 2011-09-19 |
干部要多下基层接“地气” | 2011-09-19 |
浅谈工会干部如何与职工“心贴心”交朋友 | 2011-09-19 |
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 | 2011-09-19 |
语言的力量从哪里来 | 2011-09-19 |
干部形象是一种导向 | 2011-09-19 |
干部形象是一种导向 | 2011-09-19 |
干部形象是一种导向 | 2011-09-19 |
干部形象是一种导向 | 2011-09-19 |
干部形象是一种导向 | 2011-0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