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编写《中国伦理思想史》
《中国伦理思想史》是一本供高校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考虑了理论的科学性、内容的准确性和学术的前沿性。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编写《中国伦理思想史》是本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识。只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科学揭示中国伦理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进程,对中国伦理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作出全面、科学的阐释。
怎样认清中国伦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特色?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应当从了解古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存在入手。古代中国社会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它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其二,在这种典型的农业文明中,长期居于古代中国社会主导地位的是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其三,同分散的小农经济相适应,君主专制制度曾在中国长期延续。概括来说,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农业文明和君主制度三位一体,使得君臣、父子、夫妇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人伦关系,调节这三种关系的“三纲”也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最高社会准则。在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下,使得我们可以对这些基本问题作出比较好的说明。
如何对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作断代分期?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随社会的变迁、演进而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是伦理思想演变的根本动因,伦理思想的演变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大体同步。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将五四运动前的中国伦理思想史划分为六个历史阶段:先秦为形成时期、秦汉为初步发展时期、魏晋隋唐为变异纷争时期、宋至明中叶为融合成熟时期、明中叶至鸦片战争为早期启蒙时期、鸦片战争至“五四”为转型时期。与此前中国哲学史、中国伦理思想史教材或专著的四分或五分做法相比,六个断代分期是为了更明晰、更准确地表述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历程。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的中华伦理文化遗产是《中国伦理思想史》教材的责任。由中国伦理思想史这一学科性质决定,本教材在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较多阐述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遗产,包含了社会原理和人生哲理。这些社会原理和人生哲理既具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又包含诸多超越时代局限、历久弥新的古今共理。对此,我们作了确当、合理的分析、表述,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丰富给养。(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作者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伦理思想史》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主编)
教材亮点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成为中国主流伦理思想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过程;具有鲜明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磨炼和道德养成;在框架体系设置和思想论述上稳妥、稳定,论述平实、客观。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伦理观的构建 | 2010-06-21 |
王涛: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伦理观的构建 | 2010-06-21 |
崔秋锁:伦理学创新与方法论转换 | 2010-06-21 |
应对“中国问题”的“中国战略” | 2010-06-21 |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与道德关系:“礼仁合一” | 2010-06-21 |
构建“生人伦理”,拯救道德危机 | 2010-06-21 |
营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市场环境 | 2010-06-21 |
观点摘编:拓展科学发展观研究的新视域 | 2010-06-21 |
伦理道德问题影响意识形态安全 | 2010-06-21 |
国外伦理学研究前沿探析 | 2010-0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