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理论书库-正文
工程教材大家谈⑧
美学原理
尤西林
//www.workercn.cn2016-07-21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以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为美学原理奠基

  美学原理,特别是审美本质,历来因其哲学思辨性与争议性而被视为艰难论域。《美学原理》历经六年七稿,着重以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对审美本质进行了新的阐释。这一阐释包含着对新中国美学主流——实践美学的推进与对当代超越实践美学及对现代国际美学反本质主义的回应;同时包含着对当代生存论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生态美学、身体美学等最新思想的吸收综合。在这一综合与回应中,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显示出深刻的基础性与涵摄性。以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为奠基的审美本质不仅是美学原理的逻辑出发点,也是美学原理各部分获得统一联系与发展转化关系的根据。

  自由劳动是人类学经验形态的劳动及其人的本质观念的价值规范意象,它来源于有限劳作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所获得的自由感积淀。自由感不仅是协调与运转有限劳动规律与目的必需的中介,而且作为意象前景引导劳动行为不断创新而突破积淀现状。这一机制贯通于人类全部行为,构成美学的现实审美领域。对自由形式的专门提取与表现构成艺术审美领域。本教材以个案方式比较了美学与艺术学的异同,特别是将现实审美分析置于以往被美学界忽视的主要位置上。

  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也是审美形态及其范畴多样差异性的根源结构:

  就内容而言,当自由形式侧重于合乎规律时,由于目的导向隐而不显,规律作为人的对象显得自在。当人与自然规律(从形状到结构性能)的统一关系只表现为形式而难以确定目的意义时,就呈现为自然美。反之,当自由形式侧重于目的内容,其合规律性消融于目的驾驭自由形式的深处,则呈现为社会美。自然美与社会美都具有物质对象化形态,以及与非审美内容的关联性,因而可归入现实审美。对自然美与社会美形式内容的自觉统一,则是审美意识独立自觉后的二次对象化。这种纯粹的艺术审美形态由于是“意识复现”,因而属于纯精神活动。正是在艺术审美中,作为审美本质的自由形式才呈现为完美而纯粹的自由状态。但是,现实审美不仅是艺术审美由之而出的根源,而且是艺术审美向之而归的最终归宿:完美体现自由的纯粹艺术审美是意境,而非真实生活,自由意境只有回归于现实生活自由的不纯粹状态,才会转化为推动现实走向自由的力量。

  规律与目的对立统一运动过程的阶段性差异,是审美范畴差异及其统一性的本质根据:自由形式之推进统一,不仅因阻力而激发崇高感,也可能因内在地伤害乃至牺牲人的自由本性而发生悲剧;确立支配地位之后的优越感会轻松调侃矛盾而喜剧化,最终归于统一的宁静柔和,呈现为从容自由的优美。

  上述逻辑贯通联系,形成本教材的突出特点,同时提供了区别于传统美学的新理解。如教材依据审美本质,对国内外美学视为一体形态的悲剧与崇高作出质别规定,依据生态哲学对自然美作出了基于自然天性与基于人化自然的两类区分等。

  需要留意的是,导论引入的“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现代性”与“现代化”,“精神信仰”与“宗教信仰”等概念区分均是目前被普遍忽视而混淆的,而上述区分对于美学原理定位均具有关键意义。(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美学原理》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主编)

  教材亮点

  教材对不同时代、多个国家的美学理论成果作出全面考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的美学观点,充分反映了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教材详细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天然美等问题,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典美学的独有特色。

  教材广泛引证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历史文献等,使原理的论述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性和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