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理论书库-正文
“农民老记者”的深情阐述
——读《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
程蔚东
//www.workercn.cn2018-06-13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童禅福 著 人民出版社

  童禅福把《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送到我手上的时候,我不由得吓了一跳。这部30多万字的中国“三农”调查报告,几乎涵盖了东西南北中的中华大地,这是空间;也几乎跨越了新中国的70年历史,这是时间。曾经长期担任广播记者,后又在政府领导岗位上辛劳的童禅福,在年届73岁的年纪,居然捧出这么一部巨著,献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真是打心眼里佩服。

  写作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即使是长篇通讯、报告文学,甚至是理论色彩很浓的调查报告,有没有真情实感对读者来说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老童出生在农民家庭,后来还成了新安江移民,他对农民、农业、农村的感情与生俱来。别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成为国家广播电视系统优秀记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童禅福,接受了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的任务,开始撰写反映新安江移民的报告文学。本来计划3年完成,但是越深入移民,他的感情波涛越汹涌澎湃,结果一发而不可收,先后赴5个省市22个县区,走进一千多户移民家庭,用了20年时间,才最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大型报告文学《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迟到50年的报告》。这期间,他的工作岗位一换再换,行政级别一升再升,但始终心系故乡农民,将深深情意倾注在字里行间。读到这部报告文学时,我深深地为这位从我们集团走出去的广播老记者感到骄傲,骄傲的基点就是他的真情实感。其时我也刚出任浙江作家协会主席,更为我们浙江文学界有了这个重大收获,而颇为兴奋。

  捧读《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这部新著,我不由得在“老记者”的称谓前面再加上“农民”两字。老童——保持农民本色的老记者的真情实感,全然反映在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思考和寻访上了。我前面提到过一个时空概念,童禅福跑过了一千多个村庄,思虑了“三农”走过来的70年历史,并将他的感悟通过极其朴实的文字体现出来。他是一心想把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从心里面往外捧啊,他是要我们的农民兄弟都来思考乡村振兴的道路啊!一个90多岁的老太太,在他的循循善诱下,将当年的土改细节讲述得栩栩如生;在梅雨季节,他走进仙居县石舍村,在一片危房面前思考这个有着近800年历史的村庄如何振兴;在一些偏僻的乡村,他痛心于“有礼堂没文化”现象,也欣喜地发现:伴随着外出打工的青年农民“回乡热”,文化的嫩芽正在茁壮生长……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2017年10月18日晚上,他在书斋里找出了党的十一大到十八大的所有报告,寻找我们的顶层设计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沿革、变化。就集体经济而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十八大报告提出“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明确要求“壮大集体经济”。他意识到:集体经济的壮大,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为此他把和出版社商定的出版时间推迟,又深入浙江、天津等地,做了一番详细调查研究,最终在“抉择道路”的章节里,增添了一些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事例,对河南刘庄、浙江花园、天津王兰庄等八村一乡的发展路径作了全面阐述,提出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以新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乡村新社区的主张。这是童禅福双脚深深地扎在农村的土地上,情感深深地系在农民的心坎上,经过深思熟虑地思考得出的结论。

  童禅福对“三农”问题的真诚阐述,也是让我手不释卷的原因之一。就集体经济的发展,他翔实地表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也真切地记叙了他们把土地并入合作社时的复杂情怀。这让我想起柳青的《创业史》和浩然的《艳阳天》。他在描述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实行联产承包的历史趋势时,通过对金华老书记厉德馨这一人物的细致刻画,正是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注解。时任省委书记的铁英对厉德馨的一番细心交代,更让人在不由自主地反思历史的同时,昂扬起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时代勇气。他通过详尽的调查,准确地表述了82宪法对“土地归国家所有”和农民获得承包权、经营权等权益并且长期不变的历史性选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厚实基座,也是十八大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得以进一步壮大的根本。童禅福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在壮大集体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一些著名乡村的新景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描述了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的灿烂明天。老童的良苦用心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我们有必要完整地再次学习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嘱托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读完“农民老记者”童禅福的《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一书,我真诚地感谢他让我有机会在一个集中的时段里,对中国的“三农”问题有了一些思考,更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美好明天平添了振奋。

   (作者:程蔚东,系浙江广电集团总编辑)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