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旅游频道头条新闻-正文
“旅游+扶贫”融合发展的四川经验
//www.workercn.cn2016-09-01来源: 中国旅游报
分享到: 更多

  夏季的川东地区骄阳似火,但南充阆中市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局的同志们连日来却冒着酷暑奔走于辖区内的几个乡镇,逐一与当地负责同志商议“体验式农居”的试点工作。以“阆中嘉陵第一江山”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为契机,阆中市近年来在全域范围内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狠抓旅游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要让旅游业在当前的扶贫攻坚和百姓脱贫后致富奔康的过程中体现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与担当。

  阆中市在旅游扶贫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只是四川全省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而旅游是四川最大、最突出的优势。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把旅游业作为全省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省17个专项扶贫计划,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通过发展旅游惠及贫困人口达50万人以上,尤其是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致富明显,旅游产业已成为四川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理念机制创新突破

  去年7月,四川省委通过了《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促增收,发挥旅游产业对增收脱贫的带动作用”的要求。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四川省已经明确了若干重大举措,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持续推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助力全省精准扶贫。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四川深刻认识到:脱贫是目标、扶贫是过程。各行业部门从自身职责出发,扶贫是主责;各级政府是脱贫的责任主体,简而言之就是“条条扶,块块脱”。旅游业是产业部门,应以“扶”来定位,通过旅游产业扶贫来助推区域脱贫。同时,脱贫攻坚任务涉及全社会、全行业,旅游业自身也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因此,旅游扶贫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发挥旅游部门统筹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推的整体合力。

  基于这样的理念,四川省近年来先后自行编制或参与编制了《秦巴山片区(四川部分)旅游产业扶贫规划》《大巴山片区旅游发展战略与重大项目策划研究》《四川藏区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乌蒙山片区旅游发展规划》等,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旅游扶贫。

  在工作机制方面,四川省目前已经建立起了“部门协作、省地联动、多方参与”的旅游扶贫工作机制。其中,“扶贫中心”可说是一项重要的创新举措和有益尝试。

  今年上半年,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在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等全省四大扶贫重点区域分别设立了“旅游扶贫促进中心”。该机构被定位为四川省在四大片区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平台和载体,接受四川省旅游扶贫办的工作指导,承担四川省旅游扶贫办交办的工作,并按相关规定提交本片区旅游扶贫动态信息、经验总结、绩效报告等。在此之前,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已经与四大扶贫重点区域涉及的12个市(州)旅游部门联合组建了全省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内设立了扶贫办公室。“旅游扶贫促进中心”成立后,扶贫办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其开展片区旅游扶贫调研、规划、培训、指导和评估等工作。

  此外,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还联动四川省委组织部,选派首批22名来自国家及省级旅游部门、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中央及省国有骨干企业中的旅游类专业干部人才到重点贫困地区挂职分管旅游副市(县)长;联动四川省台办,从去年开始实施100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湾学习交流计划;联动四川省委宣传部,联合开展旅游业扶贫宣传发动。

  三大模式保障有力

  在旅游扶贫的工作过程中,四川省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现在已经基本确立了景区带动型、发展乡村旅游型和开发旅游商品型三大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并因地制宜地在全省各地复制开来。

  75岁的丁学明是朱德故里景区覆盖的5个村之一的蔡家坪村的老支书了,他用自家的两层房屋与别人合伙在景区大门旁开起了“老支书”农家乐。除了固定的租金收入,他每年还能拿到不菲的分红。“门前的两亩果树每年也能给我带来两万元左右的收入。”丁支书说,“景区周边的村民大多种有果树,以前要挑到城里去售卖,如今在家门口就被游客采摘买走八成。”

  近年来,朱德故里景区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文化、农业、乡村旅游紧密融合,依托讲解、观光车、红色旅游纪念品、客家民俗演出、农家乐食宿、特色农副产品采摘等丰富多元的经营服务项目,把旅游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连接起来。一系列扎实的工作举措让村民们通过发展旅游业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因而更加支持景区的各项工作,呈现出景民共建共享、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堪称景区带动扶贫的典范之一。

  目前,按照国家旅游局的工作部署,四川正在推进贫困地区用全域旅游理念开展旅游扶贫,并研究制订《A级景区带动扶贫实施导则》,以引导景区有效带动扶贫。

  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驷马水乡引导106户贫困户以闲置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出资入股组建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大力发展乡村民宿、风情农家,2015年合作社实现收入85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350多人,人均增收3860元。

  驷马水乡只是四川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四川省依托浓厚的休闲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全省各地积极引导农民从事乡村旅游服务,收到了显著成效。

  阆中市委书记张斌说:“如果年轻人能因为乡村旅游的长足发展选择回乡创业或就业,就会减少一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还能为农民工的回归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对此,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南开大学教授石培华认为,旅游不止于扶贫,还是百姓通往小康生活的幸福之路;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为农民工找到一条回归家园之路,也将为当地百姓找到一条创业之路。

  开发旅游商品型是四川的另一重要模式。按照“创意化的文化产品、文化化的实用产品、旅游化的土特产品”三个类型,四川省积极推动贫困地区旅游商品开发,将当地土特产品运送到景区、农家乐等游客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者以“电商”方式销售旅游产品。南充市西充县发挥大批优质水果基地、商品蔬菜基地优势,借力农村电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商品,去年累计接待游客190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17亿元。

  示范引领作用突出

  按照“先行先试,通过示范探索积累可推广经验”的思路,四川各地不断探索新的旅游扶贫方式,力争用成功案例吸引更多农民依靠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也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

  今年以来,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的幸福古村依托赏花、采摘、古村落等特色资源,以“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让幸福古村走上了“民宿+度假”的发展新路。

  合作过程中,由企业全额出资对有条件的民居院落进行特色化风貌改造和设施配置,再参与后期的民宿运营管理;作为桥梁纽带,合作社负责代表农户与企业沟通协调,并对经营收入进行管理和分配。合作社成员之一“龚家院子”的经营者黄慧斌表示,她的4间客房一年能收到租金4000多元,而且每年还要递增,自己则在院子里搞起了餐饮服务,旺季的时候忙得只能把果园交给邻居打理。“除了这些,我还指望着年底的分红。”

  目前,幸福古村已经有4个院落被打造成了特色民宿,拥有客房16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看到致富希望后,当地村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高涨,已有很多人填写了申请表。

  为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今年以来,四川全省已启动13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241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和1206个民宿达标户创建工作。根据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制订的旅游扶贫示范区(县域为主)、示范村标准,四川省已经确立了“十三五”时期创建30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10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和10000个民宿旅游达标户的目标。

  今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作为农民合作社的一种类型,乡村旅游合作社旨在解决乡村旅游单个经营户规模小、实力弱、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民至少占乡村旅游合作社成员总数的80%。以《意见》精神为指导,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动农业部门,已经启动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县创建工作,正加快培育一批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助农增收效果明显的新型经营主体,并力争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普及。

  此外,“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的创建活动也在四川全省范围内广受关注。去年以来,四川省已经陆续推出了成都邛崃明月村、广安武胜下坝“记忆创客乐园”等首批13家“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吸引了不少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经营者前来参观学习。

  与此同时,四川省还在凉山州雷波县罗汉沟村等6个村设立了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观测点,以便及时总结旅游扶贫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

  市场手段成效明显

  在今年8月刚刚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上,四川成功签约37个旅游项目,签约金额高达792亿元。在此当中,贫困县签约项目17个,签约金额335亿元。

  在实施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四川深刻意识到,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需要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以此为指导,四川省积极引导市场化扶贫,联动四川省财政厅建立了“四川旅游产业投资股权基金”,委托专业机构(北京产权交易所)策划包装了“8+30+100”旅游招商项目,并在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上正式向境内外投资商推出。其中,8个跨区域重大项目全部涵盖贫困区域,30个省级重点旅游项目里面有15个涉及贫困区域,100个精品旅游项目里面有43个项目涉及贫困区域。与此同时,“四川旅游资源交易平台”也宣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30个重点项目正式上线,总投资额预计达到1200亿元;并且启动了全省旅游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将对全省旅游扶贫重大项目实施台账管理,督促项目落地实施。

  除了招商引资日益呈现市场化和专业化,四川各地的旅游节庆活动也因市场化运作迸发出更大活力。

  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在“国际熊猫节”的吸引下,180余万人次各地游客汇聚都江堰,在短短一周内为当地献上了9.9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这正是都江堰市把旅游主题活动由政府包办转向市场化运作带来的成效。“往年的旅游活动花费财政资金不少,还让相关部门劳心劳力,效果却不怎么样,这是因为缺乏与市场的对接。”都江堰市旅游局负责人说,“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以后,政府省钱省心省力,活动却越办越好,游客的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

  宜宾市筠连县春风村盛产李子,但散户式售卖根本赚不到钱。2006年,看到商机的春风人办起了第一届李花节,村里随之有了第一户农家乐。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景区+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在这里得以确立。“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后,游客数量猛增,既使得农家乐生意持续火爆,还带动了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说,“这样一来,农户除了经营农家乐获取收入,还能获取劳务、租金、股金、薪金等收入,农产品自种自销收入也大幅提高。”

  一系列扎实工作直接体现为农民收入的增长。2015年,四川全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1000余万农民直接和间接受益,从事旅游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0.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24.9元,收入增速比全省农民收入平均增速快2个百分点。其中,“四大片区”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20亿元,占全省乡村旅游收入的48%,同比增长26%。十八大以来,四川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的脱贫人数达50万以上。(白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