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力规划建设海湾新区 打造特区升级新载体
//www.workercn.cn2013-12-05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 更多 |
中新网汕头电 深圳有前海、广州有南沙,珠海有横琴,这三个区域的发展战略都已上升为国家级,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汕头有什么?在8日举行的粤东侨博会上,汕头市向与会广大海内外潮商展示了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汕头海湾新区宏伟蓝图,它将成为促进汕头特区升级最为重要的新载体。
据介绍,汕头海湾新区位于汕头市东部,包括龙湖区、澄海区、濠江区的一部分及南澳岛。规划面积约4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即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36平方公里,拓展区444平方公里,将构建“一区一带六组团”的空间总体布局。“一区”即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一带”即海湾发展带;“六组团”即龙湖中央商务组团、莱芜创意会展组团、濠江科创休闲组团、广澳港口自贸组团、澄海东部新兴产业组团、海岛高端旅游组团。
海湾新区实施“以港兴城、聚侨兴业、创新兴区”三大战略,建亿吨大港,筑现代产业,兴创新新区,促产城融合,搭建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建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门户,构筑广东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培育粤东金融贸易服务中心,打造汕头经济特区创新区,将为汕头再创特区辉煌、构建“华侨经济门户,世界潮人之都”、建设海西南翼和粤东中心城市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在谈到海湾新区的建设时,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曾说:“在新形势下要增创特区新优势,更好发挥"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必须把"侨"字和"特"字更紧密结合起来。”。在粤东侨博会的开幕式上,他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对粤东发展高度关注,今年,专门出台了《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为粤东大建设、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汕头大胆创新,把“侨”字和“特”字紧密结合起来,动工建设海湾新区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构筑面向国际、服务华侨、拉动全市、引领潮汕的重大战略平台。
事实上,汕头开发建设海湾新区的构想,可以追溯到两年前的特区“扩围”。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对汕头而言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又一个重大历史机遇。去年11月,汕头海湾新区作为省级重大区域发展平台正式落地,并开始规划建设。
近半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把规划建设海湾新区和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作为新形势下增创汕头发展新优势,打造粤东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相关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目前,汕头市政府已批准了海湾新区东海岸新城新津、新溪、塔岗围等三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珠港新城、中信滨海新城南滨片区、粤东物流新城等三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中国锆城建设概念性规划》、《澄海六合新城填海专项规划》、《南澳实验区发展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并完成了珠港新城的城市设计;最近,市政府就东海岸新城城市设计组织国际招标,推进新区高标准、高水平的城市设计。在建设方面,珠港新城、濠江新城南滨片区建设用地条件成熟,作为海湾新区起步区之一的东海岸新城,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超50亿元,形成陆域面积约13平方公里,抛石堤约24公里,完成扭王块吊装约18公里;新津、新溪、塔岗围片区抛石海堤基本实现合拢;新津河河口改道基本完成并具备排涝和通航条件;7座闸站已全部动工,海堤护面结构、内河涌及围内吹填工程正抓紧推进。项目力争“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项目围海造地和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作为海湾新区核心区,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在8日举行的第五届粤东侨博会上成为海内外潮商热议的话题。他们普遍认为该区将成为成为吸引海内外潮人回家乡创业、投资、居住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将凝聚海内外潮人对家乡的感情。
记者了解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将重点开展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发展、海峡两岸与港澳合作、营商环境与商事规则、金融服务和投融资管理、科学用海、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打造全球华侨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加快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它将探索构建面向华侨华人的金融服务重要平台,面向全球的国际采购和商贸物流中心,面向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基地,将发展成为华侨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先行区、全球华侨资产管理区域中心、国家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汕头是中国著名侨乡。汕头特区因“侨”而立。在中国约5000万海外华侨华人中,潮汕籍侨胞有1000多万,遍布世界各地。有关专家指出,在汕头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发挥汕头侨乡在血缘、地缘、商缘、文缘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全球潮都”集聚海内外“三个潮汕”的资本、人才,打造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平台,培育根植祖国、开放兼容、面向世界的华侨经济文化发展新模式,既有利于探索新形势下国家华侨和统战工作新模式、创造新经验,提升国家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也是广大海外侨胞的迫切希望。
记者了解到,在谋划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过程中,汕头多次向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广东省委、省政府等部门进行汇报和沟通,都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支持指导。
广东省发改委表示,将继续配合和支持汕头市开展争取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并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工作。(李怡青 郭军 赖培漩)
据介绍,汕头海湾新区位于汕头市东部,包括龙湖区、澄海区、濠江区的一部分及南澳岛。规划面积约4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即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36平方公里,拓展区444平方公里,将构建“一区一带六组团”的空间总体布局。“一区”即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一带”即海湾发展带;“六组团”即龙湖中央商务组团、莱芜创意会展组团、濠江科创休闲组团、广澳港口自贸组团、澄海东部新兴产业组团、海岛高端旅游组团。
海湾新区实施“以港兴城、聚侨兴业、创新兴区”三大战略,建亿吨大港,筑现代产业,兴创新新区,促产城融合,搭建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平台,建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门户,构筑广东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培育粤东金融贸易服务中心,打造汕头经济特区创新区,将为汕头再创特区辉煌、构建“华侨经济门户,世界潮人之都”、建设海西南翼和粤东中心城市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在谈到海湾新区的建设时,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曾说:“在新形势下要增创特区新优势,更好发挥"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必须把"侨"字和"特"字更紧密结合起来。”。在粤东侨博会的开幕式上,他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对粤东发展高度关注,今年,专门出台了《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为粤东大建设、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汕头大胆创新,把“侨”字和“特”字紧密结合起来,动工建设海湾新区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构筑面向国际、服务华侨、拉动全市、引领潮汕的重大战略平台。
事实上,汕头开发建设海湾新区的构想,可以追溯到两年前的特区“扩围”。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对汕头而言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又一个重大历史机遇。去年11月,汕头海湾新区作为省级重大区域发展平台正式落地,并开始规划建设。
近半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把规划建设海湾新区和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作为新形势下增创汕头发展新优势,打造粤东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相关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目前,汕头市政府已批准了海湾新区东海岸新城新津、新溪、塔岗围等三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珠港新城、中信滨海新城南滨片区、粤东物流新城等三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中国锆城建设概念性规划》、《澄海六合新城填海专项规划》、《南澳实验区发展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并完成了珠港新城的城市设计;最近,市政府就东海岸新城城市设计组织国际招标,推进新区高标准、高水平的城市设计。在建设方面,珠港新城、濠江新城南滨片区建设用地条件成熟,作为海湾新区起步区之一的东海岸新城,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超50亿元,形成陆域面积约13平方公里,抛石堤约24公里,完成扭王块吊装约18公里;新津、新溪、塔岗围片区抛石海堤基本实现合拢;新津河河口改道基本完成并具备排涝和通航条件;7座闸站已全部动工,海堤护面结构、内河涌及围内吹填工程正抓紧推进。项目力争“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项目围海造地和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作为海湾新区核心区,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在8日举行的第五届粤东侨博会上成为海内外潮商热议的话题。他们普遍认为该区将成为成为吸引海内外潮人回家乡创业、投资、居住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将凝聚海内外潮人对家乡的感情。
记者了解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将重点开展华侨经济文化合作发展、海峡两岸与港澳合作、营商环境与商事规则、金融服务和投融资管理、科学用海、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打造全球华侨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加快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它将探索构建面向华侨华人的金融服务重要平台,面向全球的国际采购和商贸物流中心,面向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基地,将发展成为华侨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先行区、全球华侨资产管理区域中心、国家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汕头是中国著名侨乡。汕头特区因“侨”而立。在中国约5000万海外华侨华人中,潮汕籍侨胞有1000多万,遍布世界各地。有关专家指出,在汕头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发挥汕头侨乡在血缘、地缘、商缘、文缘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全球潮都”集聚海内外“三个潮汕”的资本、人才,打造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平台,培育根植祖国、开放兼容、面向世界的华侨经济文化发展新模式,既有利于探索新形势下国家华侨和统战工作新模式、创造新经验,提升国家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也是广大海外侨胞的迫切希望。
记者了解到,在谋划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过程中,汕头多次向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广东省委、省政府等部门进行汇报和沟通,都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支持指导。
广东省发改委表示,将继续配合和支持汕头市开展争取创办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并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工作。(李怡青 郭军 赖培漩)
编辑:施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