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对酒当歌
兰性堪同
大象无形
扇面
孙若曦,名林行,号清凉江人、听月阁主人,河北衡水人。毕业于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当代书坛崛起的一位实力派青年书法家。现为大家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翰风墨韵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
工隶书,善行草。其书初学《张迁碑》,后学《石门颂》、《爨宝子碑》,作品刚健潇洒,大气磅礴,而又不失沉稳凝重,雍容大度;其行书初学《兰亭序》,后学米芾《苕溪诗帖》,飘逸之中见凝重,秀润之间藏筋骨。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大展、第二、三届“文明杯”写字段位大赛、“金税杯”美术书法摄影大赛并获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
2003年11月,代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参加中日青年文化(书法组)交流活动,作品被日本环保大臣林方正先生收藏;2010年7月,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二届大会在上海世博园召开,其书法作品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莅临本届大会的国际友人,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今日美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2013年11月,其作品入选中国国际集邮网发行的《美丽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家》纪念邮册珍藏。
若曦先生的书作既有传统功力,又富时代气息,书体、章法形式全面,特别是用笔泼辣大胆,变化丰富,显示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若曦先生善行书,他从《兰亭序》入手,力追二王神髓,遍习各家名帖,广摄古人之长,形成了自家疏宕秀逸的风格。细品其行书作品,古法暗合,新意自出。用笔多饱墨,但提点捺压却不失清度,轻起重落,飘逸之中见凝重,秀润之间藏筋骨。运笔起势可如游丝而顿出奇崛,落笔亦如风推厚云而抽出雨线。气势奔放,如疾风骤雨,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
若曦先生工隶书,历年来潜心钻研《石门颂》、《张迁碑》、《乙瑛碑》等,但他师古不泥古,其隶书作品刚健潇洒,舒展流畅,大气磅礴,而又不失沉稳凝重,雍容大度,由此可见其为人恬淡、与世无争的艺术家风范。
字如其人,综观若曦先生书艺,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书卷气甚浓。这与其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若曦先生是美术科班出身,自幼嗜书,涉猎群科。除了书法锤炼外,他还尤为重视书外功夫的修养,对于诗词、音乐、戏曲、茶艺等诸多艺术形式尤为喜爱,积淀日厚,渐入佳境,因而其书艺体现的文化品位较高,而这正是书法家与写字匠的分水岭。
若曦先生个子不高,神态怡然,目光恬静,谈吐笃诚而洒脱,让人一见如故。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他寒暑不辍,辛苦备尝,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娴熟的书写技能。还是在古城保定求学期间,若曦先生就曾与他人联合举办书法篆刻展。毕业后先后担任几家报刊的美术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等职,工作之余,仍寄情于翰墨。也许早年学书的心态只是一时冲动,想图个快活,窗明几净,纸清墨香,雅人亦雅事,委实快哉!岂知时光流逝,愈见弥笃,如今竟至于如此割舍不下,与小小竹管“如胶似漆”起来——这当中,既有“硬投资”(自己的大部分收入),更有“软投入”(时间、精力、心智和情感),可谓“墨雅”不浅。
若曦先生学书,不囿于一家一派,而是兼学百家,广泛博采。若曦先生“不薄今人爱古人”,他崇尚传统,他认为传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经典,是今日的渊源,要继承传统,但不可固守传统,并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东西来。在扎根传统的前提下,他不盲从古人、名人,不轻视周围同道。若曦先生对当代书家,特别是一些较年轻的书法家,只要认为有可取之处,必能虚心汲取,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学之。时至今日,若曦先生在书法艺术可以说是小有成就,其作品常见诸报刊,并屡获奖项。但他从无满足感,总是把自己摆在一个初学者的位置上,仅就这一点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艺术家的一切作品展示,归根到底是他个性与生涯的体现。观赏若曦先生的书作,能够感受到这位青年书法家在不断勇猛精进,亦在不停塑造自我。若曦先生的书作,点画劲健雄浑,用笔方圆兼施,笔意通达,气神贯通,在法度严谨处,透露出风雅蕴藉之致,既表现出长期师古之功,又直抒胸臆,独具风采。观若曦先生挥毫,气定神闲间,笔墨跃然纸上,连横贯通,一气呵成,实属难得的艺术享受。
艺术家的生活不能没有酒,若曦先生在朋友中亦有能饮之名,但他嗜酒却从不醉酒,“花开半后,酒微醺时”,深谙此中趣味的若曦先生自然懂得如何品味人生。记得曾于若曦先生书斋处见一对联,道是:左壁观图右壁览史,无酒学佛有酒做仙。可据我所知,若曦先生“做仙”的日子要比“学佛”的光阴长远的多。做为与他相交数载的朋友,我自然希望他能有佛陀的大智慧,而做为酒桌同好,我更愿他“仙山”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