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汽车

新能源

新能源车安全:消除使用焦虑事关销量

2020-11-19 07:42:00  来源:中国消费网

  个性化需求优势正在减弱

  得年轻消费者得天下,是当今汽车消费市场的一句至理名言。为了迎合年轻化市场需求,当前车企在市场营销时屡屡打出个性化王牌。

  新能源车市场中新造车品牌的不断涌入,在为传统汽车产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让个性化表达更成为新能源车的一大标签。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李万里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随着汽车智能化和技术水平快速发展,广大消费者对车辆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我认为个性化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创新延伸,它不仅代表某个功能或层面的展现,所以汽车企业不能用相对局限的眼光来看待个性化的发展。”

  新能源车前卫的设计思路、智能互联配置、整车在线升级等多种新鲜元素,让人们看到了体验个性化用车生活的可能。

  在颜值即一切的时代背景下,不管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很难在车辆设计方面拉开太大差距。

  于是,为了提升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力,各大车企通过增加智能科技配置的方式为车辆赋能。理论上,节省了传统燃油车“三大件”的空间,新能源车凭借电器架构优势,在智能科技配置方面有着更大发展空间。

  以新能源车引以为傲的OTA在线升级功能为例,理想ONE、特斯拉Model3、蔚来ES8、小鹏G3主流新能源车型,在这一技术加持下,实现了优化自动驾驶系统、升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丰富车内娱乐配置等功能,能让消费者体会到持续开新车的感受。

  眼见新能源车企在网联化领域取得进展,传统车企也不甘落后,纷纷向整车在线升级敞开怀抱。记者了解到,全新宝马X5、第三代哈弗H6、2021款别克GL6等多款燃油版车型提供在线升级功能,使这一技术不再是新能源车的专属功能。

  除此之外,传统车企在自动驾驶辅助配置上也进行了大幅提升。自动泊车入位、定速巡航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等技术广泛应用于15万元以下传统燃油车型中。

  李万里表示,目前汽车产业发展离不开智能网联化概念,从今年各大车企推出的新车以及2020北京国际车展传递出的信息来看,软件系统是保持车企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为了应对市场发展,汽车企业必须在智能互联领域加大投入研发力度,别无选择。

  在个性化定制方面,传统燃油车也在动力、外观、内饰设计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今年,捷途上市的新车X70Coupe不仅可以实现车辆外观的定制,车内座椅也能进行一定程度定制。据悉,这款市场定价仅在10万元左右的车辆可以提供超过100种定制化方案供消费者选择。

  此外,长安汽车、一汽奔腾等传统车企也已展开定制化布局。不得不说,传统燃油车在车辆定制化方面的突破并不逊于新能源车企。

  随着传统车企加大对个性化市场研发力度,新能源车个性化优势不再明显,而这将不可避免地对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力形成很大冲击。

  车辆综合实力尚有差距

  如果说新能源车的个性化表达还能和传统燃油车平分秋色,那么在车辆综合实力方面,新能源车则处于明显落后地位。

  虽然新能源车已规模化推广多年,但仍未彻底摆脱续航里程短、充电难、车辆耗电量高等基础问题,尚不具备与传统燃油车展开全面竞争的实力。

  王贺武认为,新能源车产品力提升,更多是和自身相比。在短时间内,新能源车还无法与技术成熟度更高的传统燃油车来竞争。

  近年来,随着整体车市进入买方市场,消费市场对车辆综合实力的要求更加严苛。每年上市新车多达数百辆,一款了无新意的车辆,很难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在乘用车市场中,轿车、SUV和MPV三个细分市场,代表着不同的车型特点。在此基础上,又有小型、紧凑型、中大型级别之分,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使用需求。

  相比之下,新能源车种类相对匮乏。国内新造车品牌产品基本以SUV车型为主,只不过是在车身级别上有所区别,产品序列显得过于单一。

  年轻化消费者为主流群体的市场,性能已成为一款车辆的标配,尤其是SUV车型。而一款真正的SUV,不仅有着越野车型的外观,还需要配备与之身份相符的四驱系统。

  眼下,又有多少新能源车SUV能够像燃油版车型翻山越岭,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稍加留意,你会发现,不少车企在新车宣传时都会强调车辆动力表现。其实,所谓的性能,不过是车辆在起步阶段的提速或百公里加速时间。而这种特点是所有纯电动车型与生俱来的优势。当你了解新能源车程度越深,类似被夸大的优势也逐渐浮出水面。

  可以预见,未来新能源车唯有在安全、个性化等关键领域做到平衡,才能有更大发展空间。(吴博峰)

1 2 共2页

编辑:杨晶

车图

新能源

自动驾驶

召回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