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中国经验”:以人为本科学高效救灾折射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进步
//www.workercn.cn2014-08-05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 更多

  鲁甸地震发生后仅10分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集团军地震应急救援队115名官兵,就携带生命探测仪、照明和挖掘等应急救援装备紧急驰援灾区。

  另外,相比去年芦山地震缺乏关键的先进空中救援装备的遗憾,武警部队首次运用四旋翼无人机等高科技装备进行鲁甸的抗震救灾。

  燕继荣表示,表面上这得益于政府对灾难应急响应的“未雨绸缪”,更深层次上则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进步。

  社会力量也在第一时间自发驰援灾区,与政府和军队力量构成协同。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壹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蓝豹救援队、华夏救灾基金等多个民间救援组织在灾区开展救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说,在鲁甸震灾救援行动中,民间组织参与救灾的网络已经形成,反应比以往历次地震更为迅速,具备了专业的知识、设备和人力资源。

  厦门蓝天救援队秘书长孙韬曾亲身现场参与玉树、芦山地震的救援。他认为,鲁甸震后救援从部署到行动效率之高要胜过以往。获悉地震的消息后,厦门蓝天救援队第一梯队十个小时之内就到达地震现场,后方救援物资也同步筹备完成。

  孙韬说,中国政府的反应可以用“疾速”来形容。例如,交通运输部门迅速实行了道路管制,打通了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保障了专业救援队伍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灾区。

  鲁甸震后,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捐助钱款纷纷向灾区聚拢。

  中国公众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积极参与微公益紧急救援项目,倡议科学救援,讨论自救经验,为云南祈福,为逝者祷告,期盼生命奇迹。

  鲁甸地震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中长时间居首。截至5日5时30分,已有9.7亿浏览量,上百万人参与讨论。

  燕继荣表示,政府更加注重信息的及时发布,社会对本次地震的反应也更加理性,“谣言少了,正能量多了”。

  “我们当然不希望民族多难,但是每遇到不可抗力的灾难发生后,就更希望‘兴邦’不是一句空话了。”他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