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鲁甸灾区:太阳照常升起
//www.workercn.cn2014-08-10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雨水淅沥了一夜,龙泉河的水淌得急了许多,山雾氤氲,东方山头的太阳化作一团白色的光晕。不管怎么样,太阳终究还是升起来了,鲁甸县龙头山镇新的一天开始了。

  如果不是6点半救援部队的响亮哨音,大多数人从睡梦中睁开眼来,也许会觉得这一天的开始跟以往并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6点半,这个以往还沉浸在晨雾中的小镇,已经喧嚣起来。在灰街子安置点,受灾群众早早地起了床,或领一包泡面,或盛一碗面条,吃饱饭,这头等大事的地位一如既往地保持着。

  不过也有人舍不得空出泡一碗面的时间,心急着排队去领亟需的棉被,迫不及待把新家安顿下来。

  54岁的张顺元就是其中一个。昨天和老伴刚刚从龙泉村甘菜园社的老家搬到镇法院门前的院坝上。“昨天晚上刚刚搭好帐篷雨就下起来了,幸亏帐篷送来得及时,要不然这一夜又难过了。”张顺元抽一口水烟。

  这根烟筒是张顺元身边唯一幸存的物品。这里几乎家家种花椒,地震的时候他正和老伴在山上采花椒,这才逃过一劫。

  昨晚在浙江打工的女儿也赶回了家,雨水浸入了帐篷的四周,三个人蹲坐在地上过了一夜。但这已经比之前好了很多。“前几天没有帐篷,在老家那边的公路或者院坝上,搭一块塑料布,挤十几个人。”张顺元说。

  天一亮,张顺元就赶到位于镇中心的灰街子安置点,排队等候领取几床棉被。棉被是昨天夜里运到的,协调发放均由当地群众自行组织安排,一个小本登记着住进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名单,两个帐篷可以合计领取一包棉被(10床)。

  张顺元在自己和邻居名字后面打上钩,扛着这包棉被出了人堆。100多斤的包裹压在他干瘦的肩头,张顺元直不起腰来。从灰街子安置点到镇法院,直线距离不到1000米,张顺元走走停停,花了将近20分钟才走了一半路程。

  所幸邻居迎面赶来,两个人用木棍抬着,省力不少。脚下正是震中,一路房屋倒塌毁损得厉害,几个胆大的村民在老屋的废墟中挑挑拣拣,希望找出点应急的东西。

  爬上坡,便是镇法院,门口一块不大的空地摆着十几顶帐篷,据张顺元介绍,这里的受灾群众以甘菜园社的为主,有18户。在入口处堆放着他们从老家抢救出来的物资,几个伤员围坐在电视机前,关心着非洲的埃博拉病毒。

  打开张顺元家的帐篷,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个抽屉立起来当板凳,还有一个单人沙发,是从对面的文化站里搬来的。虽然简陋许多,但张顺元并不抱怨,“现在还没有床,不过政府说会发放,不行就捡几块木板用砖头搭一下,好歹有个歇息的地方”。

  而且吃饭也不用操心,“下面的灰街子安置点可以免费去吃,也可以从那里领方便面、饼干回来吃”。看看老伴的背篼,里面有领取的方便面、切糕、卫生纸,张顺元又抽起了水烟。

  “不太方便的是吃水,矿泉水比较紧缺,救援队伍在安置点设置了净化水的设备,但是家里并没有水桶去接水来用。”18岁的女儿张吉琴边说边拿着一串钥匙敲打着小腿。这串钥匙是老家的钥匙,却没办法再打开任何一扇房门。

  说起以后,张顺元还是愿意回到老屋的地方重新盖一座房子,“这个要等着政府来帮忙,家里啥也没有了,不过听说政府要统一安置,不知道离老家远不远”。

    (郝迎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