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鲁甸震区见闻:瓦砾堆上的青春身影
//www.workercn.cn2014-08-11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每天一趟山地“马拉松”

  “乌蒙磅礴走泥丸”。昭通的山,连绵横亘,沟壑纵横,不身临其境,很难理解为什么去一个看着就在对面的山头,过去却要走整整20个小时。

  志愿者,就在这样的山路上每天行色匆匆,他们的任务,有的是运送物资给养,有的是采集灾民信息,有的是转运伤员,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字——走。“道路抢通之前,你们怎么办?”有的志愿者开玩笑说,路不通,开我的“11号”去。记者一愣,才回味过来是这两条腿的形象表达。

  高强度的志愿服务,让很多志愿者都感冒了。志愿者执行任务,基本上一天要走40多公里,还是山地马拉松。一路上,看到抛锚的车辆,他们过去帮忙推一下;看到负重的老乡,他们过去帮忙扶一把。一头一身都是泥水,等会晒晒又都干了。

  转运伤员,是最难的事情。志愿者小何,他们用一个自制的简易担架来转运一个大腿骨折的女孩子。4个人把伤员固定在担架上转运,遇到山谷,大家上山时就手脚并用,一步步扛着顶着往上挪;下山时稍不注意,人就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滑。为了把灾区伤员顺利转送出去,他们前头的人一步步往下挪。就这样,10多公里的山路,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6个多小时。“看到伤员能够得到外界的有效救治,路上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乌有。”小何说。

  群众主动递来的一杯水

  龙头山镇的光明村共有21个社,在此次地震中受损严重。全村山高坡陡,多为沙石公路,交通不便,导致物资配送困难。震后第二天,志愿者们开始尝试进驻光明村为灾民发送物资。当时交通严重受阻,部分物资全靠志愿者用肩一点一点地背进灾区,志愿者成为了到达光明村的第一批救援力量。

  经历过家园倒塌的惊吓、失去亲人的痛苦、忍饥挨饿的煎熬,第一次见到志愿者时,灾民们并不热情,把焦虑、恐慌和怨气一股脑地宣泄在志愿者头上。志愿者们并不气馁,他们耐心地安慰、劝说,渐渐抚平了灾民们心灵的伤痛,激愤的情绪也逐步稳定了下来。

  “饿了吧?一起吃点。”灾民们最缺的就是水和食物,但让志愿者们没想到的是,在他们进村的第二天,灾民们已然把志愿者当作了自家人。一路上,不时有灾民把食物和水往他们手中塞,虽然他们从不接受。

  有一次,当大家把物资运送到10社时,已近中午1点,有的灾民正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午餐。他们一看到志愿者,就热情地邀请共进午餐。在那里没有看到眼泪,更多的是在扎帐篷的村民,以及大家聚在一起时的笑容。

  光明村的灾民乐观、朴实,让志愿者们深刻受感动。“好像只要对他们帮助一点点,他们就会非常满足。当我们问他们的食物还能维持多久时,他们都十分乐观地说,没关系,不能全麻烦你们,你们也辛苦了,政府已经在陆续为我们送食物了。”话毕,眼泪早已在志愿者眼中打转。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