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纪实:深厚的人民情怀 坚强的中国力量
//www.workercn.cn2014-08-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高效的应急体系、科学的救灾举措,在与灾难抗争中不断进步

  9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覆盖整个灾区422个抽样点,总行程2万多公里,历时80多个小时……

  7日,中国地震局正式发布《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图》,全面完成了本次地震的烈度调查与评定工作。

  “此次地震烈度分布图的发布,比汶川地震早了数十天,比去年芦山地震也提前2天。”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应急处副处长李洋说,鲁甸的救援安置工作因此更加科学有效。

  从汶川、玉树到芦山、鲁甸……几年间,每一次大灾,都如一场大考,都是一次淬炼。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鲁甸抗震救灾以高效的应急体系、科学的救灾举措,彰显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中国式救援体系的能力和效率令世界刮目相看——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始调动一切必要资源,政府、军队与社会力量等无缝衔接,呈现出较之以前更为成熟的救援流程与更加高效的协同模式。

  优化救援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以地方为主,进一步形成统一指挥体系,将各方救援力量纳入,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救灾需求,中央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协调保障。

  美联社报道称,仅仅几小时,食品、帐篷甚至4G通信网络都送到了灾区,一个迅速发展的中国正用痛苦的经验和巨大的资源来应对眼前这场天灾。

  先进的技术装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武警部队首次运用四旋翼无人机,对灾区全貌及救援实况进行俯瞰拍摄,为救援工作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参考;首次大范围搭建地震现场指挥调度平台,使救援力量调度更加精准有序;自行式炊事车、应急通信卫星、应急通信车……高科技的应用,实现了以往“人海战术”无法企及的目标。

  曾参与过汶川地震、彝良地震和芦山地震疫情防控工作的云南省疾控中心主任陆林介绍,这一次灾区的卫生疫情防控工作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和网格化管理。

  “具有专业检测能力的防疫车直接到灾区现场开展工作,使得监测手段和检测能力明显提高。”陆林说。

  新的备灾模式为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赢得了宝贵时间——

  鲁甸地震后10分钟,云南省民政厅向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和曲靖市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发出调拨指令。当晚,部分物资运抵灾区。

  “调运物资的速度更加快捷,是此次救灾工作的一大特点。”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说,救灾物资储备点距离灾区越近,越能保障救灾物资及时调运到位,以最快速度保障受灾群众的生活。

  “这得益于国家综合性投入的加大和体系机制的完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长岭说。

  社会组织参与救灾更加专业有序——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对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专门部署。

  进入灾区的社会救援组织,运用专业知识、设备和人力,统一有序地参与到抗震救灾中。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认为,民间组织的目标就是协助配合政府,关注政府顾及不到的一些方面。

  在鲁甸灾区,中国红十字会(云南)大众卫生救援队的队员们忙着搭建简易厕所。一个个占地约1.5平方米、高约2米的简易密闭厕所,解决了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方便”的问题,更可以有效避免疾病传播,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专业救援队伍负责灾区厕所搭建,这是在经历多次灾难考验后收获的宝贵经验。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