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得道者多助
很多国际友人,还向处于抗战中的中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
德国女记者王安娜,1937年3月来到延安,抗战全面爆发后,她参加“保卫中国同盟”工作,曾受保盟委托赴华北、华中前线了解中国军队的需要,并负责香港经海防至内地的物资运输工作。
王安娜还在书中记述了她来到延安的经历:“我们乘坐的货车,像喘大气似地边发出声响,边摇摇晃晃地行进……车上,除我以外还有用布把脸蒙得严严实实的厄尔·列夫和一群爽朗活泼的男女学生。学生们把铺盖卷、几个旧的行李袋和几架缝纫机堆成一座挡风墙,他们背风而坐,谈笑风生。缝纫机是带去给延安的制服厂用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加美援华医疗队、印度援华医疗队以及许许多多的大夫,来到延安,奔赴抗日前线,救死扶伤。
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94岁的老人白光耀回忆起与白求恩医生并肩战斗的岁月。“他的艰苦朴素,他对工作的严谨认真,让人印象深刻。”白光耀说:“他待人随和,对待工作却非常认真。”白光耀抗战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医院手术队护士长,70多年过后,那些记忆依旧清晰深刻。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曾在日本工农学校学习的日军战俘香川孝志在回忆著作中写道:发给我们的生活费每月3元,当时八路军排级干部每月只有2元。
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霍静廉介绍说,正义的力量、仁慈的感化,让那些深受军国主义荼毒、初到时只求一死的日军官兵思想发生巨大转变,他们逐渐认识到侵略战争的罪恶,有的主动加入到抗战的队伍。
香川孝志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在日本工农学校,侵略军的士兵被当做同志和朋友,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统计显示,抗日战争时来华外国新闻记者在50人以上,在华开展医疗活动的国际友人,有姓名和事迹可考者达38人。世界各国共产党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无私地支援和帮助中国抗战。他们来自苏联、美国、朝鲜、越南、老挝、印度、加拿大等国,还有日人反战同盟也毅然加入反侵略战争行列,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典故” 2009-09-06 |
毛泽东曾是“中共发言人” 2011-01-13 |
领航“中国奇迹”的“金钥匙” 鲜红党旗上... 2011-06-16 |
勇立历史潮头 不负人民重托 2011-07-21 |
纪念九一八事变80年: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 2011-09-15 |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展览在... 2012-11-07 |
从中流砥柱到时代先锋 2014-09-02 |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2014-09-03 |
专家:大力弘扬抗战精神 坚定历史自信 2014-09-09 |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延安(组图) 2009-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