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当前位置:中工网时政频道实时报实时新闻-正文
受阅官兵:为了这神圣一刻,他们付出太多(图)
//www.workercn.cn2015-09-02来源: 半月谈网
分享到: 更多

  举世瞩目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将于9月3日在北京举行。为了这神圣一刻,各参阅部队官兵严格训练,付出了大量辛劳与汗水。他们之中,有将军,有老兵,有名校学子;有的父子同训,有的三度参阅。中国军姿,中国表情,中国气势……在他们坚定的步伐和坚毅的神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标兵”将军是这样炼成的

  胜利日大阅兵,即将亮相的将军领队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56名现役中将、少将,来自全军各大单位,率领徒步、装备和空中方队庄严受阅,这在共和国阅兵史上还是第一次。  

  一个将军,一面旗帜。在过去数月的高强度阅兵训练中,这些年过半百的部队高级指挥员,与普通官兵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一起吃苦,成为官兵行动的楷模、方队的“最美标兵”。

  与比自己小30岁的战士一个标准站军姿、踢正步、走队列、喊口令,对将军们来说,是个艰巨的挑战。

  从5月下旬开始集中训练,到6月30日结业考核,将军们的训练水平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所有人都顺利结业。

  为一个敬礼时的亮相摆头动作,”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第14集团军副军长邓志平和搭档将军领队、第14集团军副政委高伟在一起起码练了上万次。现在,两个人走在阅兵训练场上,一同迈腿、摆臂、踢腿、落地,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都像是一个人。

  “年龄和身体,都不是问题。”“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第16集团军副军长吴亚男并不觉得阅兵训练苦到什么程度,尽管早年腰部训练受伤的他现在每天都要靠裹着护腰踢正步。

  吴亚男为了提高自己的正步水平,主动向方队的训练尖子“下战书”。操场上,他从最初的50米正步“PK”,到100米正步比拼,每次都用尽全力。通过比正步步幅、比踢腿高度、比踢腿速度等,有力激发了队员的训练士气。

  “将军带头训练吃苦,对部队是无言的命令。” 在阅兵徒步方队总教练刘士胥看来,将军们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兵,和战士天天在一起训练、流汗、摸爬滚打,成了教育引领年轻战士的“动力源”。

  阅兵方队旗手:擎起先辈的旗帜

  为鲜明地表达与纪念抗战胜利这个主题,阅兵领导小组和联合指挥部研究决定,由受阅的英雄部队擎举抗战部队番号旗和荣誉旗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

  70面旗帜,寓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其中,10面为抗战部队番号旗,60面为抗战部队荣誉旗。

  “八一”军旗旗杆重7.5斤,长3.3米,直径3厘米,加上旗帜和风的张力,整个重量20斤,在一般人手里攥上十几分钟,就会胳膊发酸、把持不稳。而作为“八一”军旗的旗手,张洪杰必须做到无论风力、风向与风速如何变化,都必须军姿标准,步幅准确,步速均匀的引导受阅方队气势磅礴地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一面旗帜就是一座丰碑,写着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故事。

  “狼牙山五壮士”英雄部队番号旗旗手管洪杰说:“我们部队是一支战功卓著、英雄辈出的部队,狼牙山五壮士代表着抗战时期为国家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争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青口十八勇士”荣誉旗旗手郭凯旋说:“肩扛英雄的旗帜,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老一辈革命者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今年29岁的陈海,是“刘老庄连”英模部队方队的一号旗手。参加阅兵训练以来,实现了由训练参谋、正式旗手到一号旗手的跨越。

  成为受阅队员后,为了练就挺拔军姿,陈海除了睡觉,一天到晚都把T型架别在腰上;每天午休贴着墙根站在砖上练站立;每天晚上偷偷在器材室对着镜子练仪表。为练正步,他把3公斤的沙袋绑在腿上,一踢就是上百次……就这样,陈海在方队旗手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旗手。两个多月的旗手训练,他的训练成绩稳步提升,最终成为方队的一号旗手。

  参阅老兵:在训练与检阅中续写传奇

  他可能是阅兵训练基地中最老的士兵了。

  赵宗刚,今年47岁,是轮式装甲突击车方队一级军士长,服役的部队是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猛虎师”装甲团。

  赵宗刚当了29年兵,比班里的新兵大两轮,按政策明年他就要退出现役。这是赵宗刚第二次作为修理技师,参加阅兵保障任务。

  在阅兵集训队,为了新装备的零故障,他只要发现装备一点异常现象,听到一点异常声音,闻到一点异常味道,都要一遍遍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为此,赵宗刚没日没夜地卯在训练场,组织修理工专业理论学习400余课时,培养技术骨干30余名,总结技术保障金点子20余个,排除各种机械故障450余台次……

  阅兵指挥部的许多领导见到赵宗刚都会说:“你就是个定海神针,有你这面旗帜在,我们就放心了。”

  在第二炮兵受阅部队,某导弹方队驾驶员、二级军士长张彦坤是一位40岁的老兵。今年是他连续第三次光荣参阅,而且每次都是驾驶所在方队的“第一车”。

  1994年入伍的张彦坤,当兵第5年,被挑中参加1999年国庆阅兵任务,成为方队驾驶员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士兵。

  2009年,已经当兵15年的张彦坤,再次走上了阅兵场。 当时,张彦坤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20天时间编写出一套3万字的特装车阅兵训练指导教材,一举成名阅兵村。 他还摸索出了光脚感受力道、布鞋寻找感觉、皮鞋一脚定型的“控制油门三步走”等驾驶经验方法,让许多参阅官兵实现了油门控制“一定准”。

  三上阅兵场,今年已是二级军士长的张彦坤,依然选择了“第一车”岗位,并且多了一个新身份:教练员。

  他在阅兵训练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小问题,由于引进了大量的信息化辅助器材,让个别受阅驾驶员产生了一个倾向,认为只要有了高科技,就没有必要那么苦练了。

  “阅兵就是阅士气、阅兵就是阅血性,这样的心态要不得。”张彦坤把驾驶员召集到一起,耐心地讲道理,辅助设备再先进,也代替不了人,一定要集中全力练习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其他一切等于零。

  38岁的南疆军区某师修理营技术工程师马军,年龄虽大,却被称为“最老的新兵”。因为他5年前才特招入伍。

  人称“装甲神医”的马军,在今年的阅兵中负责履带自行火炮方队的装备技术保障。

  从事发动机修理工作20多年来,马军总结了一套“望、闻、问、切”的独特操作法,解决了数千台发动机的病症。

  今年初,受领阅兵任务后,马军加班加点编写出《某型柴油机使用及维修保养》《某型火炮底盘维护保养操作规范》《某型火炮底盘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3本工作手册,成了驾驶员和修理工争相传阅和学习的“法宝”。

  “凡是首次出现的故障必须逐车检查一遍、凡是兄弟单位出现的故障必须对照逐装备过一遍、凡是当前出现的故障必须当天解决。”这是马军工作中给自己定的“三条铁律”。他经常告诫身边的战友,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检修装备丝毫马虎不得,不能糊弄装备。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 韵动天鹅湖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