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当前位置:中工网时政频道实时报实时新闻-正文
九三大阅兵:“三位一体”宣示中国意志
//www.workercn.cn2015-09-04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三军仪仗队。中新社记者 赵振清 摄

  中新社北京9月3日电 中新社记者 沈嘉

  9月3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北京天安门举行新中国的第15次阅兵式。

  这次阅兵,可以说是国容、军威和民族精神“三位一体”的展示。其中的首要考量,是以外界易于感知的方式,传递中国的和平理念,表达国家意志和价值诉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3日的讲话中说,“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

  这三个“永不”,是中国对本国价值观的郑重宣示,也是对外界关切议题的积极回应。今天的阅兵观礼台上出现的外国“朋友圈”,显示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立意和态度的支持。

  其次,阅兵还是展示“国之重器”和军容军貌的重要舞台。通过先进的装备和严明的队列,一方面体现国防军队现代化等改革行动的绩效;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国力量,表明中国有能力捍卫国家利益,捍卫民众的和平与安宁。

  第三,给历史遗产赋予新的话语表达,以之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国家共识,是举办这次阅兵式的另一重要出发点。

  可以说,这场“亦祀亦戎”的大型仪式,不仅是对国家经济和军力等成就的自豪显露,还具有公共历史纪念活动的厚重意义。

  在阅兵式中,不同身份的受阅人代表登场,是实现历史和现实要素对接的重要一环。三个“首次”反映出这一方面的考量:一是首次设计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英模部队代表编组受阅;二是首次组织抗战老战士,支前模范和英烈子女参加阅兵;三是首次安排了部分国民党老兵受阅。

  以上安排,充分体现了对普通历史参与者的敬重,对爱国主义的推崇,也体现了中国官方主动从历史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的努力。

  这种国家级的仪式和场景,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凝聚共识、信心与力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回溯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在1984年举行过打破常例的大阅兵。当年的大阅兵,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首次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其背后的一大动因,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鼓劲助威。

  彼时,在“小平你好”所代表的活跃风气下,领导者与民意实现了良好互动,为后来开展一系列具有魄力的改革措施奠定了基础。

  观诸当今中国的发展,社会经济改革和反腐败行动取得阶段性成绩,国防军队现代化改革也在持续推进中,“深水区”的改革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本届中共执政团队以一场举世瞩目的公共仪式,构建国家性的精神场域,凝聚社会共识,可以为今后塑造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中国最高领导人宣布说,“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立时激起舆论的热烈反馈。

  这既是对中国“和平发展”宣示的呼应,也释放出进一步推进军队深改的重要信号。“对一个节日最好的纪念,就是完成我们未竟的事业。”以此而言,阅兵式的结束并非盛宴落幕,而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开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习近平对古语的强调,显示出了中国高层居安思危、向着既定目标继续奋勇前进的决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 韵动天鹅湖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