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当前位置:中工网时政频道实时报实时新闻-正文
通讯:年货新鲜 “年味”变迁
//www.workercn.cn2016-02-05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中新社兰州2月5日电 题:年货新鲜 “年味”变迁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魏建军

  临近春节,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多国和地区的百余家客商,携工艺品、食品、水果、化妆品等两千余种的年货来到兰州。琳琅满目的年货为这座深处内陆的城市注入不少过年的新鲜感。当地一些人看来,缤纷年货来了,“年味”也随之变迁。

  71岁的老人徐翔拎着两个鼓囊囊的手提袋,大汗淋漓地从“年货节”人堆里挤了出来。肘子、香肠、梅菜扣肉、瓜子、花生以及糖果等传统春节年货,被他“扫”了个遍。

  在徐翔的记忆里,每年春节前夕都堪比“春种秋收”般忙碌,一家人从吃的到穿的基本都是自己动手。“那个时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物资比较匮乏,另一方面是大家都过得拮据,绝大多数的年货都要自制。”

  如今,丰富的年货让徐翔明显感受到生活更加便利。今年当地“年货节”上,不仅传统年货种类多,还增添不少“洋味儿”。伊朗、哈萨克斯坦、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土耳其、缅甸、埃及、印度、喀麦隆、俄罗斯、巴基斯坦、格鲁吉亚等地的客商都来组团卖特产。

  不过,徐翔仍忘不了那“先苦后甜”的过年场景。他说,“动手劳动”的繁琐流程也是传统春节的一种“特殊味道”。

  常年在兰州经商的“70后”刘玲对于日渐“迷人眼”的丰富年货也有些感触。

  “贴春联、祭祖先、臊子面、团圆宴……”这是刘玲记忆里最深刻的“年味”,也是过年的“原始乐趣”。现在,很多在回家过年时期待的传统烹饪“绝技”纷纷被现代化的加工熟食所取代,“村里很少有人能执笔写春联,家家的宴席几乎是一个味道”。

  在她看来,传统春节模式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改变正是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带来的。

  在南方务工数年的甘肃平凉山区“80后”安源近日踏上返乡路程。他说,在春运“一票难求”的年代总要想方设法带些异地特产给家人尝鲜,现在家乡的集市上各种年货应有尽有,此前令家乡人稀罕的异地“鲜货”也不复存在,甚至有些时髦的年货他自己都不曾见过。

  “除了和家人团聚,其他和外地也没什么区别。”这位年轻人笑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 韵动天鹅湖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