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青奥会的羽毛球比赛开始后,混双赛场上出现了不少与奥运会大不相同、令人忍俊不禁的场面。由于抽签定搭档的这一创新举措,导致参赛组合来自不同国家,搭档之间甚至语言不通。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交流呢?
青奥会不仅是竞赛的舞台,更是一个青年运动员交友的平台。羽毛球混双比赛的这一安排,打破了国籍的界限,搭档选手出自不同的代表队,这样的安排不但看起来新鲜,而年轻的选手们也似乎确实玩得很开心。
如果是来自同一语系的国家或者地区,运动员之间交流起来并不是问题。印度选手阿迪蒂娅·乔希的搭档是来自博茨瓦纳的姑娘特莎·卡贝洛。虽然他们刚刚开始组合时略显尴尬,但好在两人都说英文,至少交流不存在问题。
但中国选手何冰娇在交流上就没那么顺利了。她的搭档是来自斯里兰卡的维达那拉戈,“我没有和外国人打过混双,能打成这样不错了。我们语言沟通上有很大问题,有时候听不懂,笑一下就糊弄过去了……”
中华台北队的李佳馨不会讲日语,但却偏偏抽到了日本队友。“我们在默契上有问题,有些球想留给他,可是他不会意;他有球留给我,我也不能及时反应。后来,我们会先做好分工。”但语言不通的两人,只能通过手势来表达。
中国小将林贵埔也遇到了些小麻烦。“我在比赛前一天才见到我的搭档,第一次训练我想我是男生,就鼓起勇气上去打招呼说‘阿尼哈塞哟’,然后,哈哈,然后就不知道说什么了。”他这次的混双搭档是来自韩国的女运动员金佳恩。
林贵埔说,虽然竞技比赛免不了要竞争,但这种“国籍混搭”的安排让比赛趣味性更强,运动员们首先要在场上熟悉配合来自别国的新伙伴,这显然给了年轻人们更多互相结识的机会。
“现在比赛日程很紧,选手和各自的搭档交流机会不多。但是这次我们留到29日闭幕式结束以后才走,我相信后面大家有的是机会可以互相接触成为朋友。”他说。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王芳 发自南京 策划统筹 邱江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