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电视

专家谈儿童上综艺:炒作风险大! 请放过孩子

2016-02-25 21:07:30  来源:网易娱乐

大量电视曝光会让孩子世界观扭曲

  网易娱乐2月25日报道(文/cc)前日有消息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将再次发布“限娱令”,从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加真人秀。今年广电总局对于控制未成年人参加真人秀的消息早已有之,近期还有媒体将规定细则罗列,包括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数量;不得借真人秀节目炒作、包装明星子 女;不得在娱乐节目、娱乐报道等宣传中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装造星一夜成名;亲子节目即将撤出晚间档;要求逐渐减少制作明星亲子节目。

  对此,网易娱乐独家专访了中国传媒大学儿童节目研究专家张菁教授。

  强制与父母分离是不尊重儿童的设置

  在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有大量的强制孩子与父母分开的设置,对此张教授表示,“3岁以下低龄儿童还没处在依恋期,在儿童的世界里,和母亲从身体上还没有 完全脱离。孩子在3岁以前都是要父母尽可能多陪伴。一旦孩子和母亲过多分离,会产生分离焦虑,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建立,缺少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以后对人的信任感低,性格容易内向、不善交流,惧怕爱和被爱,这个影响是一生的影响。”

  “低幼儿童参加节目,一定会有很多不得不和父母分开的场景,虽然戏剧效果很好,小孩儿哭的很凶,因为孩子相当分离焦虑,《爸爸去哪儿》里Grace的表现可是证明这一点,一离开父亲视线就痛哭流涕,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就是不能独立,不应该离开父母。”

  大量电视曝光会让孩子世界观扭曲

  随 着《爸爸去哪儿》和《爸爸回来了》等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走红,节目中的萌娃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星二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同类型的节目也在陆续开发中。市场的需求旺盛,娱乐圈中星爸星妈们都收到过不少此类节目的邀约。但是对于孩子在电视上过度曝光,张教授持反对态度,“无论电视还是报纸、网络,媒介创 造了一个虚拟世界,过早成名过早曝光,会让未成年人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而抗拒现实世界。比如一个女孩儿成为真人秀明星,她接受很多赞美之词,享受成为名人的虚荣感,她习惯了这个模式,一旦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她就会躲进那个虚拟世界里寻求安慰,当媒介不再宠爱她,她有可能心理失衡产生各种行为问题。有很多 好莱坞童星成长经历都验证了这一点,幼年成名,之后吸毒沉沦自杀的都有。”

  明星家长需要基本的“媒介素养”

  对当红明星而言,舍得砸钱投资的真人秀节目简直就是闪闪发光的小金库,录制几期节目获得的酬劳,可能比拍摄一部大电影还要高;对处于上升期的艺人而言,能够在一档大综艺里露脸,绝对是增加曝光率的捷径,职业生涯可能从此实现颠覆。

  而对于这种获得高收益的捷径,很多明星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张教授称,“孩子的人生因为少年成名而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很多明星家长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明星家长们需要基本的媒介素养和儿童心理发展学知识,爱自己的孩子是给他们一个像正常人一样成长的环境,物质财富、虚荣名利都不能带给孩子真正幸福 快乐的童年和一个健全的人格。让孩子能尽可能正常发展,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无论成功还是幸福,他们要靠自己努力获得,没有捷径可以走。”

  专访实录

  网易娱乐:你赞同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儿童参加电视真人秀节目吗?为什么?

  张菁教授:我很反对低龄儿童参加真人秀节目。

  儿 童问题在国外属于公共安全问题,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属于公共健康卫生的问题,之所以这样重要,是有原因的。儿童还没有完成身体和生理的发育,并且极其脆弱, 极其容易被影响被塑造。越是发达的社会,儿童越是全社会重点保护的对象。联合国有《儿童权利保护公约》,我们国家也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且将保护儿童权利写进《民法通则》。但具体而言,面对商业利益,很多媒体缺少基本良知和基本的媒介素养,对参加真人秀节目的儿童心理缺少保护意识,并且有伤害儿童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的潜在风险。

  一些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节目制作公司缺少保护意识、缺少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常识,一味追逐节目的戏剧效果,会造成对参加节目的儿童的伤害——这是显性的部分,对于看电视儿童的伤害是隐性的,这类节目在如何处理和成人世界的关系上会让儿童产生不信任和扭曲感。

  3 岁以下低龄儿童还没处在依恋期,在儿童的世界里,和母亲从身体上还没有完全脱离。孩子在3岁以前都是要父母尽可能多陪伴。一旦孩子和母亲过多分离,会产生 分离焦虑,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建立,缺少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以后对人的信任感低,性格容易内向、不善交流,惧怕爱和被爱,这个影响是一生的影响。

  低幼儿童参加节目,一定会有很多不得不和父母分开的场景,虽然戏剧效果很好,小孩儿哭的很凶,因为孩子相当分离焦虑,《爸爸去哪儿》里Grace的表现可是证明这一点,一离开父亲视线就痛哭流涕,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就是不能独立,不应该离开父母。

  成年人追逐利益时,应该放过孩子。尤其不要拿低龄孩子的分离焦虑博眼球,这是很残忍的事情,是对儿童权利的一种侵害。

  网易娱乐:有些儿童参加的电视节目里会通过工作人员扮演坏人,欺骗诱导小孩上车或者跟他走的方式来教育小孩警惕陌生人。这样的方法你认同吗?

  张 菁教授:这些戏剧性元素在成年人那里可以分清楚虚拟和真实,但是6岁以下的孩子基本不会有这个判断能力。假定性过强的场景会让孩子建立一种世界观模式,比如被诱导上了别人的车,结果是剧组设定的绑架场景,那么孩子就会认为类似的车、类似的人出现就会遇到坏事情坏人。更不要说孩子受到了惊吓的心理伤害。

  网易娱乐:强制学龄前儿童和父母分离,比如说某些节目中出现"换爸爸”的设计,是否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

  张 菁教授:这是非常糟糕,不尊重儿童的设计!节目依据了戏剧结构一般是:孩子与成人的依恋关系建立阶段——加深阶段——分离阶段。这个虚拟的依恋关系在孩子 那里是完全当真的,成年人可以挥挥衣袖流两滴或许真诚的眼泪和孩子吻别,但是孩子会觉得成年人为什么要和我分离呢?是不是我的原因?或许这次分离会成为他们一生的创伤。这是成年人不了解的感受。

  网易娱乐:现在很多网友会将节目里孩子之间的感情当做成人爱情进行调侃,比如制造儿童情侣的话题。对于这种行为你怎么看?

  张 菁教授:出于节目的话题性,炒作儿童之间的感情又是商业利益驱动。对于孩子,大概开始时并不关心成年人在看他们什么,完全无意识。只是在节目制作中,孩子 会发现编导们喜欢什么,乐意制造什么,他们会受到鼓励。比如小男孩亲了小女孩,得到了很多关注,那么下次这个小男孩就会还想亲这个小女孩儿,这是人的天性,当你的一种行为给你带来更多关注时,就会继续这个行为。

  鼓励很小的孩子发展恋情,这当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事。

  网易娱乐:真人秀节目会对儿童生活进行24小时全方位的拍摄,会侵害儿童的隐私吗?儿童的隐私权如何界定?真人秀中曝光儿童身体,利用伪装的道具套儿童的话,会对儿童造成伤害吗?

  张 菁教授:这是一个法律话题,我没有太多发言权。严格来说,儿童属于不完全行为能力人,他/她的隐私权由监护人处置和管理,很多人对自己的私生活都没有隐私 意识,何况是对自己的孩子。儿童阶段还没有能力和意识去保护自己的隐私,他们别无选择。有的家长喜欢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愿意把自己美丽聪明的孩子曝光于镜头之下,让孩子过早成为公众人物,这是由家长的修养和价值观决定的。

  网易娱乐:大量的电视曝光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产生哪些潜在影响?

  张 菁教授:仍然强调我的观点:会让孩子的世界观扭曲。无论电视还是报纸、网络,媒介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过早成名过早曝光,会让未成年人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而 抗拒现实世界。比如一个女孩儿成为真人秀明星,她接受很多赞美之词,享受成为名人的虚荣感,她习惯了这个模式,一旦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她就会躲进那个虚拟世界里寻求安慰,当媒介不再宠爱她,她有可能心理失衡产生各种行为问题。有很多好莱坞童星成长经历都验证了这一点,幼年成名,之后吸毒沉沦自杀的都 有。

  选择让孩子成为名人,对家长并不意味着虚荣心的满足,不意味着可以让孩子未来的人生走捷径,而恰恰相反,孩子的人生因为少年成名而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很多明星家长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网易娱乐:很多网友因为喜爱明星子女,会在网上成立粉丝后援会等群体进行支持。你认为这种情况对小孩的成长是有益的吗?同时有些小朋友在网络上收到大量负面评论,比如对小孩长相的嘲笑,对其性格的批评等。这些又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张菁教授:这样让小孩子成为众矢之的,没有利只有害!有文化的家长应该保护孩子远离这种事情。

  明 星家长们需要基本的媒介素养和儿童心理发展学知识,爱自己的孩子是给他们一个像正常人一样成长的环境,物质财富、虚荣名利都不能带给孩子真正幸福快乐的童 年和一个健全的人格。让孩子能尽可能正常发展,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无论成功还是幸福,他们要靠自己努力获得,没有捷径可以走。

  我支持限制 未成年人参加真人秀节目的政策。这类明星儿童真人秀,对于全社会的价值导向也特别不好,给孩子和家长们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模式:成为明星——自己孩子也是明 星——名利都会有,人生瞬间很容易。鼓励全社会追名逐利,配合媒体的商业利益,不顾及儿童利益,忽略儿童的人格成长,当然应该加以政策管理。

  顺 便说一句,欧美发达国家对于低龄儿童参加真人秀节目非常非常少,像《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让孩子处于那么多危险的假定情境,还要让孩子和母亲分离的真人 秀,在美国一定要被告到制作公司倒闭。英国最大的公共频道BBC制作播出的低幼节目都是符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类节目,禁绝商业性质的儿童节目和广告污染儿童 世界。

  最后重复那句话:成年人追逐利益,请放过孩子。

编辑:杜弘博

相关阅读

精彩图库

优势栏目

  • 娱乐杂谈

    Sunshine组合爆红因“幕后有人推”?

  • 娱乐杂谈

    何为“十年剧王” 内地版古装剧差在哪?

  • 娱乐杂谈

    涂鸦明星家的屋墙,是种啥病症?

  • 娱乐杂谈

    撕碎“美好”《美人鱼》唤醒观众内心

  • 娱乐杂谈

    观众不买账 “我是歌手”没了市场?

首发策划

新闻排行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中国领先的主流娱乐门户、原生娱乐资讯首发平台 中工网旗下品牌  合作垂询:(010)84151709  Copyright © 2008-2017 by ent.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