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千人以上规模的培训画室有不少
“1998年大一的暑假,我带了第一批学生。”还在念大一的老钟,暑假回家就有几十个家长慕名登门,拜托他“教教自家孩子”。他带着孩子们画了几天静物、石膏像,算是教学。
此后,他开始教人画画。
“上午上专业课,下午叫上几个同学,一块给孩子们上课。”这是不少画室的普遍状态。当时的画室围着中国美院,在玉皇山附近开得星星点点,“阔石板那块,总共有十几家画室。”老钟管着30多个学生,他们大多在边上农家租房子住,交着一个月200多元的学费,突击学上四五个月。
学生不固定,画室也更自由、随性。“很多画室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直到2005年,在学生的要求下,老钟才给画室取了名。
围着美院,杭州的画室兜兜转转,从玉皇山到滨江、转塘,再到而今的富阳等地,也越来越产业化。到2011年前后,老钟的画室搬到转塘后,“我们也渐渐被推上了专业的路子。”
聘请全职专业教师,制定模式化的教学课程,封闭式的管理,“名字是画室,其实已经是培训学校。”老钟现在一万多平米的画室里,画室、教室、食堂、宿舍一应俱全,20多个老师大多从美院毕业,300多个孩子要在这里培训至少6个月。不光画画,还有文化课和设计课程,一应俱全。整个画室的投资,据老钟介绍在3000万以上,早已不是昔日的“作坊”。
一名画室老师告诉记者,在杭州的画室有不下300个,像老钟这样规模的有30家左右,有近10家画室学生更是超过千人。
模式化的艺考培训,更加剧了考生们的竞争。“过去是千人千面,现在是千人一面。”一位不具名的画室老板表示,过去更能体现考生的风格和理解,现在都是临摹范本、背套路,无非是看谁的技艺更精熟。
当然,学校也有对策。最近几年中国美院的题几乎每年都在变化,2017年平常以静物和彩投为主的“色彩科目”考试,就换成了风景默写。
对此,老钟倒觉得无可厚非,“考试总要分个高低,让学生像我们当年这样考,也不现实。”
减少校考、提高文化课要求,能否降温
2018年年底,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到2019年高校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一般不组织校考,2020年起不再组织校考。同时要求,高校艺术类专业逐步提高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控制分数线。
减少校考,提高文化课要求,不少人将此看作是对艺考热的降温。
早在2014年10月,教育部就曾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同样提出逐步减少艺考校考数量、提高文化课分数线、规范艺考培训等内容。
2014年开始的艺考改革,使得接下来3年的艺考人数持续减少,尤其是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等艺考大省。但最近两年,美术生人数又开始大幅增长,河南、浙江、辽宁等省美术生人数增幅均超过10%,其中,河南增幅达到20%,山东增幅17%。
老钟的画室2019年招生人数,预计会达到350人。校考虽然少了,但学生数量他估计不会少。画室里不少学生所在的中学,也正在开设“艺术班”。“我下一届就有了,我没赶上,不然更有针对性一些。”一名学生告诉记者。
“考试规范就行。”另一名画室老板表示,“至于降不降温,是市场和学生决定的事。”(俞任飞 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