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影院里好久没有关于爱情的电影了,纵然每个导演都会在电影里安置情感,却再也没有王家卫这样将情感作为主体而讨论。直到看到张嘉佳的《摆渡人》,电影里梁朝伟扮演的酒吧老板陈末,因为蔡琴的一首歌而勾起往日恋情,突然昏厥倒地,我也立刻被击中。真的,每次水逆来袭,我也会因为一句歌词,一段曾经一起走过的街,或是一个梦而突然想起某一任爱过的EX。纵然日常生活四平八稳继续着,但你心里很清楚,有些东西就是种在你的心里,它不是消失了,它只是不发作。
我觉得《摆渡人》根本就不是喜剧,更不是什么恶搞闹剧,这只是张嘉佳用一种轻松,漫画式甚至有些荒诞,来讲述悲伤的事。这很好理解,为什么伤感的事情就一定要哭着说呢?经历过感情伤痛的男人,可能在当时哭过,通过,但事过境迁说起往事来,总是戏谑的,故作轻松。但事实上,谁都知道,越是表面轻松,伤痛也越深。如果你不明白,那只能说你太年轻。
我想,梁朝伟和金城武愿意去接《摆渡人》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愿意用“浮夸”的方式去呈现,根本不是打牌输了钱。他们演过那么多角色,他们自然知道,微笑着去讲述伤痛是最难的,但也是最有力的。这是一种反差,就像金城武扮演的管春,平时傻呼呼的,头脑简单,但剥开他厚厚外衣就能发现,他对毛毛的执着。真是执着,多少年,他傻傻地等待,一听说毛毛回来了,他立刻手足无措,他之后为毛毛做了如此多傻事,会去相信反向人法则。当你看到了他的单纯,以及他对于毛毛执着的情感,你就能忽略那些夸张、漫画式的表演。
但事实上,你看,陈奕迅扮演的马力,是现实主义的风格,和管春相比,哪个角色更丰富,更令人共情呢?
对整个电影来说也是这样,你相信真的情感,沉浸在人物情感中,就会淡化那些漫画式、风格化的场景;如果你把自己当成一个影评人,时不时提醒自己去给电影做判断,想点评,时时出戏,你自然不会为人物故事和情感打动,然后越看越觉得夸张,越看越觉得浮夸。看个电影为什么要那么累呢?要老想着看完能有所结论,或者就必须满足你自己的预判?你以为是喜剧看完发现不好笑还挺悲伤,你就认定它不合格,是故作搞笑的冷尴尬?可能你一开始就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