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发表于1954年,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上映于1980年,2016年6月1日,中国第一部科幻舞台剧《三体》将在上海文化广场开演,一演就是15场。
科幻作家刘慈欣2008年开始出版的《三体》三部曲,堪称中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小说。今年8月,《三体》一举摘得科幻界最高奖——雨果奖,这也让嗅觉灵敏的圈内人士看到了科幻作品IP的潜力,争相抢购其改编权。
目前,由游族影业投拍的《三体》电影进入了后期特效阶段,而由Lotus Lee戏剧工作室出品的3D科幻舞台剧《三体》,也在历经一年筹备后正式启动项目。昨日,制作方对外宣布,刘慈欣将亲自担任舞台剧监制,舞台剧《盗墓笔记》原班人马加盟制作,同时提前半年开售《三体》门票。
85%尊重原著
担任《三体》导演的刘方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因改编并执导《盗墓笔记》舞台剧,这几年在业界很受关注。还在读大学时,刘方祺便已读过《三体》,所以当Lotus Lee戏剧工作室找到刘方祺所在的团队,只花了一秒时间,他们就同意了。
读书时刘方祺对《三体》有几个印象,“首先,《三体》对外星文明的描摹如此细致,如此写实,让人不得不相信它是真实的。再就是,它对外星文明介入地球的描摹也很写实。”这部小说对刘方祺来说既是科幻作品,也是现实主义作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改编基础,“与其他艺术改编相比,我们没办法在舞台上呈现非常夸张、绚烂的技术,但舞台剧可以做到真实还原故事中非常写实的那个世界,包括人物和情节。”
剧本构思是主创团队创作初期最具争议、“打架”最厉害的地方。《三体》小说有三本,世界观宏大,其容量可拍6-8部电影,是12-14个小时才能讲完的故事。反复讨论下来,《三体》舞台剧第一部,会按原小说第一部来改编。
刘方祺说,主创团队会把最重要的力量放在两点上:一是对“三体文明”进行细致化、写实化的呈现,“这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点,原小说的价值在于创造了一个三体文明的世界观,这些元素从未在中国舞台上表现过。”再就是人物,刘慈欣在第一部小说里已经做好扎实的人物架构,“舞台剧要发挥最大优势,做到人物的丰富化,以及人物感情冲突的现场化。”
虽然舞台剧对原小说做了结构和详略上的调整,刘方祺还是强调了一句,“我们85%都是尊重原著。”
视觉设计延伸至观众席
千万元的资金投入,刘方祺表示,主要花在多媒体和布景制作上。视觉呈现上,《三体》将采用3Dmapping、全息投影等多媒体技术,外加无人机的配合,营造立体而恢弘的三体世界。
《三体》是科幻作品,对制作有多大的把握?刘方祺尝试解读,“什么叫科幻作品?就是以科学为依据的幻想类作品,我们首先要满足这个壳,希望作品呈现出来的特效和视觉都有科学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就像《星际穿越》会花非常大的力气去还原一个真实的黑洞和虫洞世界,我们也要用最严实的科学依据,去表现小说中非常写实的科学元素。”
另外,科幻还有一个“幻”字,这意味着它有很大的幻想性,因而在视觉呈现上,“我们会保证华丽和酷炫,把整个视觉从舞台的镜框里突破出来,让整个剧场变成三体文明监控的世界。”譬如,当汪淼看到整个宇宙向他闪烁时,剧组会用烟雾弥漫整个剧场,加上特殊的光源,让烟雾在观众头顶成像,观众的眼睛自然不会往台上看,而是往头顶上看,那一瞬间,观众周围的整个世界变成了整个宇宙。
刘方祺还卖关子说,舞台剧会从观众检票走进剧场的那一瞬间开始,连观众的入场时间都会加入科幻成分。
粗粝的现实,空灵的想象,这两个极具反差的对比词汇,是整部舞台剧视觉呈现的核心关键词。“设计时,我们并不仅仅考虑舞台上的区域,每个观众在自己的座位上,一抬头,周围都在一个情境、一个氛围里,这是一个”浸入‘式的三体世界。“视觉总监张笑帆补充说。
刘方祺还记得美国《黑衣人》系列科幻电影某部结尾,镜头从故事主角开始拉升,摄影机逐渐往上悬浮,逐渐拉出了美国国土、地球、银河系,最后,整个银河系只不过是两个长相奇怪的外星人口袋里的一颗弹珠,“科幻片最有意思的是,它会让人观察世界的维度有所不同。我特别希望观众走出剧场后,可以仰望星空,想象一下也许我们此次此刻正在被我们不知道的外星文明监控、监视、保护、圈养或者囚禁着。”此外他表示《三体》舞台剧将配合电影进程制作4-6部,“差不多一年半到两年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