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排经典 再现殿堂级剧院“精气神”
今年12月11日是人艺建院创始人之一、原总导演焦菊隐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论坛、研讨会、博物馆、戏剧进校园,北京人艺将在社会范围内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怀念中国话剧奠基人,并由此拓展,展望国内戏剧创作以及市场的未来。
2015-11-26 14:25:20
痴迷戏剧多年
对于戏剧,焦菊隐已经醉心多年。早在23岁那年,他在燕京大学毕业前夕,即组织了多幕话剧《蟋蟀》的演出。
1931年9月,他参加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此校后改名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担任第一届校长。
1935年至1938年,焦菊隐在巴黎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后,很快回国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曾经担任《三兄弟》的导演顾问,还为国防艺术社导演曹禺剧作《雷雨》等。
1942年初,他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话剧科教授兼主任,将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搬上舞台——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1946年,焦菊隐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住在复兴门内大街北侧,大沙果胡同的一处院落,这是他家的祖宅。他与失明的母亲、寡嫂和侄女同住。
1947年底,他创办了北平艺术馆,导演了话剧《上海屋檐下》、京剧《桃花扇》。当时焦菊隐并没有想到,自己对于中国古典戏剧和西方戏剧流派的研究,在国内均为“开先河”的尝试。
1948年,受到政治局势影响,北平艺术馆被迫解散。焦菊隐又筹建校友剧团,并把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京剧《铸情记》。在这一时期,他还写作了《聂米洛维奇-丹钦柯的戏剧生活》《莫斯科艺术剧院五十周年》《戏剧运动在今天》《怎样“革新”旧剧》等论文。
1950年,焦菊隐执导话剧《龙须沟》。准确地说,这部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他和老舍对于剧本的共同创作。完美的舞台艺术形象、鲜明的人物性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展示出了现实主义舞台艺术的魅力。
1958年,他又导演了老舍的名剧《茶馆》和话剧《智取威虎山》。以后,他“一戏一格”地导演了《蔡文姬》《星火燎原》《武则天》《关汉卿》等。
这个时候,焦菊隐的戏里已经不再需要排演哈姆雷特或罗密欧,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思想与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已经被融入他想讲述的中国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