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资料图)
随着农历新年脚步的临近,春晚有哪些看点又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近日,央视春晚导演和节目组因未请“大圣”六小龄童上春晚之事而被至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新闻一出,不少网友表示“没了大圣的春晚就好像年夜饭没有饺子”、“猴年大家最想看的就是猴王”,也有网友对春晚导演提出质疑,称其“不知道观众究竟想看什么”。一时间,“求让大圣上春晚”的相关话题迅速飙升至热门话题榜首位。那么,网友和观众为何如此关注猴年春晚,而春晚若没了“大圣”真的会出“事故”吗?
在众多网友心中,“大圣”六小龄童不仅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还是伴随自己成长的重要参与者。作为我国较早的神话题材的电视剧,1986年版的《西游记》上映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观众范围涵盖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而该剧的“灵魂级”演员六小龄童凭借精湛的表演更是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偶像。不可否认,六小龄童在《西游记》中对猴子的模仿可谓是惟妙惟肖,他将“大圣”一角饰演的活灵活现,以至于这么多年来一提到“猴王”,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而今年又恰逢农历猴年,希望再次目睹“猴王”的风采成为了众多网友内心强烈的期盼。
再说春晚这个“高大上”的舞台,无论节目品质还是内容都严加把关和挑选,一年一度的联欢晚会也成了全球中华儿女除夕关注的“重头戏”,举办至也吸引了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知识水平的观众。观众阶层的不同产生出各异的需求,因而春晚节目也在类型上下了功夫,涵盖歌舞、戏曲、魔术、杂技、语言类等多种类型的节目也成功的吸引了不同“口味”的观众。但为何猴年春晚却引来一片吐槽声呢?究其原因还是得回归到观众需求上,也就是一些网友所说的“不知道观众究竟想看什么”。
猴年春晚,观众最想看的是“猴王”,若没有该节目,恐怕晚会中的节目种类再多、请的明星再大牌,观众也会“不领情”。与此同时,各大卫视也“争先恐后”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春节晚会,再加上当下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不少观众已从电视机前“流失”,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春晚收视率的下滑。
春节晚会是全体中华儿女大联欢的缩影,因而更应该“接地气”,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再现,因而更需要“继承”并且“勇于突破”。网友对猴年春晚节目组的集体吐槽并非是坏事,这恰恰流露出他们对我国传统“猴文化”的真性情,同时也让春晚能在激励中改变,成为真正的属于观众的“年终盛宴”。(中工网 夏赛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