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大国工匠

陈卫林:智能制造应是匠人和机器的完美结合(组图)

2017-05-02 10:19: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工作中的陈卫林。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 /摄

  中国经济网芜湖 4月 28日讯(记者 佟明彪) 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江淮工匠标兵、芜湖市技术状元、芜湖市首席技师……这些是国营芜湖机械厂首席技师在其 20年职业生涯里获得的荣誉。在他看来,这些荣誉的背后是 平时在专业上比别人多花一点时间学习、钻研,和同事多一点交流,也有很多是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而这也正是陈卫林所理解的“工匠精神”。

  多学习、多实践 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陈卫林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他 1995年上了安徽省芜湖市仪表厂技校学习, 1997年参加工作,最开始是在厂里的普通车工岗位,最脏最累,当时就想着扎根工厂,同时也感觉到自身理论知识的缺乏,于是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在夜大学习,用了 7年时间,完成了从大专到本科的学习。

  而对于陈卫林来说,学习一直贯穿着自己的职业生涯,“ 记得厂里第一台数控设备是从美国引进的,说明书都是英文的,而我的英语水平并不高,为了学好数控设备的使用,每天对着英汉字典一个词一个词的翻译,当时设备的到厂培训只有一个星期,之后专家就走了,好多设备的使用说明和维护的规程都需要自己摸索,多实践、多练习,对工作达到达到心中有数。 ”

  多学习、多实践,也正是陈卫林获得多项荣誉的 “秘籍 ”, “ 这 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经验积累,想取得一定的成绩绝不是一日之功,也没有捷径可走。” 陈卫林说。

  陈卫林大师工作室成员。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 /摄

  “小螺栓”考验 “大工匠”

  “ 这是 2006年的一个螺栓加工任务, ”陈卫林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讲述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工作经历, “这批螺栓看似普通,但属于核心部件之一,当时国内只有一家企业能够生产,每个价格是 3万元,完成这个任务一共需要花费 300多万元,而且由于产量不足,人家也不卖给我们。于是我们试制攻关团队主动承揽这个任务,我们从原装备上拆下螺栓,照着做出来之后进行比对,不断改进加工过程,经过 2个月, 100多道加工工序,又通过反复试验,不仅成功制造出了这个螺栓,同时还提高了其结构设计的水平,而且外厂还到我们这来学习了。 ”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像这样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攻关,进而实现创新和提升的例子在陈卫林和他的团队身上还有很多,也许正是这一次次的 “小螺栓 ”考验,才成就了一个个的 “大工匠 ”。

  陈卫林与同事探讨工作。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 /摄

  工匠精神在智能制造时代仍不可或缺

  “我认为 ‘工匠精神 ’最基本的还是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同时,个人要在自己的专业上要出类拔萃、技术过硬。对于机加而言,我们首先要把控好质量,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技能,在这个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做好工作。”陈卫林如是说。

  如今智能制造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人工被机器取代,那么 “工匠精神 ”是不是不再重要?在陈卫林看来,智能制造解决的是大批量生产的效率问题,但在高精度的工作中,还是要依靠匠人和 “工匠精神 ”做前期的探索,将这些技术固化之后才能通过智能制造的手段实现批量生产。 “匠人的技能和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智能制造就是让机器变成匠人。智能制造应该是匠人和机器的完美结合。 ”

  陈卫林还说到,“工匠精神”在智能制造的时代不仅不可或缺,还需要代代相传。他自己之所以能在一个工作上坚持二十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同为手艺人的父亲传授给自己的认真、执着的“工匠精神”,而如今已经能够有十几个徒弟的陈卫林,也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教给了他们这种“工匠精神”,“我深信:言传还要身教,身教大于言传。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尽管我与‘大国工匠’的差距还很大,但我和我的徒弟将在这条路上永不止步。”

编辑:尹文卓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我的灯火生活|一技在身,靠手艺我也“三十而立”

    2018年开始,李大波成为途虎养车上海关山路工场店的店长。“目前我们有7个机修技师、2个美容技师,平均年龄24岁,工作时间三班倒。最近平均每天有28辆车入店,大的修理项目耗时四小时起步,尤其随着上海夜生活节的启动,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李大波说。

  • 李建红:建议各方协同,补齐交通物流应急短板

    “经历疫情大考,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物流要保障。平常即如此,急时更突显。“此次疫情防控,交通物流保畅保供成为应急救援的生命线。”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