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身边的大国工匠

“碳痴”张国良的故事(图)

2017-07-27 06:57:03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带领团队实现碳纤维产业化的梦想,一举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和封锁

【身边的大国工匠】“碳痴”张国良的故事

中工网记者 张锐

  张国良(中)在研究碳纤维生产线。 肖婷婷 摄

  年近50岁的他,从最初连碳纤维分子式都不会写的门外汉,一头扎进碳纤维领域中,心怀对国家的责任、凭借对技术的痴迷,带领团队一举突破了发达国家对碳纤维技术的封锁,实现了我国碳纤维产业化的梦想,并占据我国碳纤维市场销量的70%。

  他就是张国良,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熟悉他的人评价:“别看他是企业老板,但技术上,他可比技术人员还要专业!”

  在张国良心中,“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技术创新。”

  碳纤维的梦想

  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黑黄金”,因其具备强度和模量高、密度低、耐高温、耐腐蚀、导电好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用装备、交通运输、风力发电、压力容器等军民产业。

  2005年,张国良为自己的公司找寻新项目时,碳纤维进入他的视野。

  “虽然我国的碳纤维研究已有40多年,却一直无法实现产业化,而掌握这项技术的日、美等少数国家又长期实行技术封锁和垄断,导致碳纤维在我国市场始终供不应求,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发展……”听到业内人士痛心疾首的介绍,有着朴素爱国情怀和浓厚部队情结的张国良决心,“一定要完成碳纤维产业化。”

  当时,国内的碳纤维研究基本还局限于实验探索。专家们对张国良的想法也是一片质疑之声:“碳纤维难度太大,有些国内企业几个亿砸进去,连碳纤维原丝的影子都没见着,你能行?”

  “哪怕倾家荡产,也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张国良把打拼多年的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全身心投入碳纤维产业化之路。

  2005年9月29日,碳纤维项目正式启动。多年从事纺织机械的生产经验让张国良敏锐地发现,碳纤维的生产原理与腈纶的生产工艺有相通之处,不过技术要求更加苛刻。

  认准了目标,张国良把自己完全抛进了碳纤维的世界:他查遍有关碳纤维的信息,记下3000多个主要工艺数据,从决定搞碳纤维的半年多时间里,他读过的相关书籍和资料足足有两米高;几个月时间,他几乎找遍国内碳纤维的专家。这股痴迷的劲头,为他赢得了“碳痴”的称号。

  “我在实现一个梦想,我被梦中的激情所燃烧,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8年前,这份由64行散文诗组成的“特别报告”打动了江苏省科技厅厅长,从最初反对张国良做碳纤维到之后的关注,进而全力支持。

  也因为这股痴迷的劲头,一群满怀碳纤维“中国造”梦想的人,带着几十年碳纤维研究的经验、拖家带口来到连云港,跟随张国良组成了一支“碳纤维产业化国家队”。

1 2 共2页

编辑:王砚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我的灯火生活|一技在身,靠手艺我也“三十而立”

    2018年开始,李大波成为途虎养车上海关山路工场店的店长。“目前我们有7个机修技师、2个美容技师,平均年龄24岁,工作时间三班倒。最近平均每天有28辆车入店,大的修理项目耗时四小时起步,尤其随着上海夜生活节的启动,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李大波说。

  • 李建红:建议各方协同,补齐交通物流应急短板

    “经历疫情大考,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物流要保障。平常即如此,急时更突显。“此次疫情防控,交通物流保畅保供成为应急救援的生命线。”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