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配图均为麻天阔作品
《诗经·大雅·绵》中以这样的句子,记录了周人先祖、太王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徙到岐山脚下的历史:“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古公亶父率领族人一路西行来到岐山,土地肥沃的周原获得族人青睐,于是拿出龟甲占卜。卜辞显示:这就是适合安居的地方啊!从此,周原成为周人和周文化的发祥地。时间来到上世纪70年代,大量国宝级青铜器在这里出土,其上铸刻的铭文让人们得以窥见中国早期文字的神秘魅力,也让周原以“西周故都”和“青铜器之乡”的文化标签闻名于世。
周原沉淀了多少古老的文明,就生发出多少厚重的文化。以此为土壤,岐山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水土民情,也成就了一方人杰地灵。
“身为周人之后,以此为荣。”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西咸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麻天阔,便常以自己是周原人为骄傲。他自幼生于岐山长于岐山,饱受周原文化熏染,成年后出西府入长安,又受汉唐雄风浸淫。他的书法笔墨,沉着遒健、含蓄圆厚,常有稚拙古朴之义,得周人宽仁博广之神韵;而他的为人风范,却包容圆融、儒雅宽和,又多有创新开拓之举,得盛唐雍容开放之气象。习书二十余载,麻天阔的书法作品曾入选中国书法最高奖、首届“兰亭奖”,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任教多年,他培养出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法国留学生四十几位,书法论文也荣获全国第六届书学研讨会提名奖;更难得的是他还有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累计百余万字见诸报端。而麻天阔的书法风格也同他的涉足领域一样多变,返本开新、守常知变,不断推翻自己再重新寻找,似乎是他的个人标签。
创新求变,这几乎等于选了最难的一条路来走,而麻天阔也的确曾面临“突然间不知道该怎么写了”的窘境。怎么办?回过头在故土周原上、在书法历史中寻找新的营养和方向。重新临摹经典碑帖,体会碑的方正骨力和帖的圆润流畅;重新解构传世作品,感受用笔技巧和表达风格。每一次拿出作品参展亮相,麻天阔都力求突破创新,予观者深刻印象。西安八办纪念馆举办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展,麻天阔连续创作七八十幅作品,最终选出一幅参展。斗方大小的宣纸上,“抗战”两字以满构图的方式呈现,刚健豪放、纵横奔逸,满纸宏大雄浑的阳刚之美。而“抗”字的撇和“战”字的捺均已破纸而出,似欲剑指东瀛,正契合当时坚韧不拔、永不言输的民族气节。
前不久,麻天阔的唐人王维诗意书画小品展与公众见面,却以恬淡清雅、舒朗秀逸的书法风格示人,此外还小小地秀了一下丹青技艺,但在他眼中,这次展览最重要的意义,则是对自己精神内核架构的又一次完善。
“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这是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概括。而书法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一幅幅隶篆真草记录的无不是时人风貌、士人情操、文人襟怀。文辞无形而书法如烙,刻在龟甲、青铜器、碑石以及写在、印在绢上纸上的文字,正是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明证。因此,对于书法艺术和书法家来说,书写什么、承载什么,当是重大课题之一。对此,麻天阔选择去中国文化典范中寻求解答之道。
“诗仙”李白瑰丽浪漫,其作品中的豪迈雄浑、奔放恣肆最让麻天阔激赏。苏东坡,词开豪放一派,一生屡遇挫折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于逆境中仍豁达乐观,令麻天阔钦佩。王阳明,明代大儒,上承关学,为心学集大成者,助麻天阔明晰思想、身正为范。而“诗佛”王维,则让麻天阔的精神得到休憩、回归自然。
之所以为自己树立四位“精神偶像”,麻天阔认为这在当代极具现实意义。“社会上一些人面临信仰问题,精神萎靡不振导致乱象横生,而艺术的价值正是揭示自然奥秘、人间大美,笔墨书写的应该是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唐人司徒空在《二十四诗品》中列“雄浑”为第一品,并详述其为“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这也是麻天阔所理解的“正大气象”。“书法不是单纯写在宣纸上、书面上,必须在精神上、创意上与时代接轨、与生活接轨,才能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里盘活、延伸、再创造。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不断从经典书法作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养分,从身边、脚下的土壤里挖掘财富,去完成自身和作品的精神架构。”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一路寻觅,一路收获。岐山脚下这片沃土,让堇葵、苦菜这样的植物都能甘甜如饴,自然也会给予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源源不断的滋养,即使他们脚下、面前是一条坎坷曲折的路,也终会寻到甘甜的果实、筑梦的乐土。(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