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号刻辞』四言联 马公愚
清光绪十九年(1893)农历十一月廿九,马公愚出生于永嘉县百里坊(今温州市鹿城区)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马家为永嘉望族,世代以诗书画琴和医药相传。其远祖马蔚霞为道光戊子解元,与兄马香霞、孙马元熙,均善书画(见《清画拾遗》),有真迹存世。
马公愚自小个性开朗活跃,一生精力充沛,热心社会活动,乐于接受新思想。1909年,他考入浙江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当时马叙伦、张宗祥等一批成就卓著又有新思想的文化人在该校执教,他们无疑为年轻的马公愚开拓了新的眼界。
1912年,马公愚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回到温州,创办永嘉启明女学。次年改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今浙江省温州中学)英语教员,一直到北洋军阀政权被推翻的1927年。之后他到了上海,先后在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黄宾虹任校长的中国艺术专科学校任书法教授,后又任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文书主任兼书法教授、上海邮政储金汇业局第五课课长。1942年开始以鬻书画为生,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1956年加入上海中国画院。1969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初五)在上海寓所去世,享年76岁。
温州是个注重历史传统文化的城市,马公愚又生活在传统十分深厚的文化人家庭,一生步履从容,既没有什么变故,也没有大起大落的遭遇,心地开朗,思想活跃。他在书法上重于汲古,广收博取,不滞不泥,融古化今,形成以高雅整饬、雍容大度为主调的书风。
1905年,马公愚进温州府学堂读书,楷行临池已初具功力。该校是在经学大师孙诒让倡导下创建的,孙氏颇为关注,常亲临训勉学子。一次,他在该校见到马公愚的书法篆刻习作,赞赏之余,勉励他上溯三代,注意从书法艺术的根源古籀上多下功夫,立志做金石家,降而次之可不失为有成就的书家和印人。那时马公愚仅十二三岁,凭着孙氏的成就及声望,寥寥数语,竟使少年马公愚茅塞顿开,一生受益匪浅。从此,他开始把目光转向篆籀艺术,随着学识积累,篆籀书法艺术日臻精纯,并在他整个艺术成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首先直接向石鼓、秦代刻石与周代钟鼎长铭重器如大盂鼎、毛公鼎、史颂簋中汲取雄厚静穆之气,继而把兴趣转到在他看来保存了“秦朝小篆真面目”的权量诏版上。这样,他就既掌握了篆籀整齐严肃的主要风格,又把握了诏版这一类“错落参差,有生动流丽之致,无拘束板滞之象”的草篆风格,两者相互融通,往往能使整齐者不致拘束板滞,错落参差者可生古朴静穆之气。
诏版文字是急凿刻就的,大小曲直,欹侧跌宕。在马公愚之前,精于此道的书家并不多,用它作联的更少见。因为对联要求对称,这与诏版的欹侧跌宕相矛盾。马公愚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袭号称德/刻辞量功”一联就因成功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而受到行家们的赞誉。联中的八个字没有一个大小相同,其中“袭、辞”二字还写得特别大,相比之下,“刻、功”二字又特别小,但在整体上给人以相当和谐自然的感觉。这是创作此联成功的第一点。再是用笔,它以圆笔裹锋入,故凝重坚实;以方笔露锋出,故奇肆飞动。又因功力纯熟,笔酣墨饱的同时见枯笔,轻重徐疾恰到好处,所以整幅作品精神飞动,豁人耳目。正因为马公愚对诏版书法艺术的精熟自如与自信,他在为自己或为人题画时,也常用此法,这是在他之前没有出现过的一种形式。
——本文摘录自《西泠艺丛》总第62期“马氏昆仲研究”专题,《犀心独运 鸿爪长留——谈马公愚篆书和篆刻艺术》,文/马亦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