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 王牧青) 足球世界一直流行着一句话:“误判是足球魅力的一部分。”但是,随着转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几十年前那些难以分辨的毫厘之间的争议,在高速摄像机面前越来越“不再悬疑”。2016年起,视频助理裁判应运而生,那些左右比赛结果的关键误判,将通过视频逐帧回放来及时纠正。这是否意味着误判要消失了?足球运动的“魅力”要降低了?
视频助理裁判到底是做什么的?
根据国际足联的定义,视频助理裁判也称VAR,由现役裁判员担任,通过回放视频向裁判员提供信息,协助裁判员纠正改变比赛走势清晰明显的错漏判、或漏判严重事件。这项自2016年3月启用的VAR,于2017年9月被确定引入中国联赛,本赛季开始,中超联赛中的视频助理裁判多次做出了改判。
目前,大约有40个国家正在试用、或准备试用VAR系统,已有超过1000场比赛使用了VAR,包括972场职业比赛。国际足联提供的数据现实,关键判罚的准确率从93%提升到了98.8%。
其中,点球判罚的正确率从90.5%提升到98.3%,进球判罚的成功率从91.8%提升到99.1%,红牌判罚的成功率从96.8%提升到99.1%,而判罚对象出错的情况从未再发生过。
到底哪些争议事件可以视频回看?
不可否认的,通过视频回放反复斟酌后,改判的成功率更值得信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争议判罚,都可以通过视频回放来纠正。国际足联明确规定了四种可以使用VAR的情形:进球是否有效、点球的判罚是否正确,直接出示红牌的判罚是否正确,和出发对象是否正确。
那么,哪些情况一定不属于视频回放的范畴呢?国际足联这么举例:比如没有进球或判罚点球的前提下,一个“看似非常像”的越位、或者一张疑似漏掉的黄牌、或者球队官员的犯规。
值得一提的是,做出最终决定的始终是球场上的裁判,VAR不做出任何判罚决定,只是协助场上的裁判员。强调这个原则,也有助于保持场上裁判的绝对权威。而且,参与比赛的教练和球员不能对VAR进行申诉和挑战。
视频回放的过程会不会延误比赛?
这个赛季的中超联赛,VAR已经被广泛应用,但视频回放的时间成本,成了被讨论的焦点。在一些进球较多的比赛中,90分钟之后的伤停补时时间,甚至超过了10分钟。
为确保VAR介入后判罚的准确,国际足联并没给整个VAR的流程设定时间限制。而根据统计,VAR介入的大致耗时是每次2分03秒。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一场90分钟的足球比赛中,换人平均耗时2分57秒,角球平均耗时3分57秒,进球后平均耗时5分45秒,界外球平均耗时7分02秒,这些,都比VAR耗时更多。
当然,整个VAR回放期间,主裁判与视频教练组的沟通效果,直接影响到了耗时的多少。很多时候,主裁判需要亲自跑到位于球场中间一端边线的地方亲自查看回放,因为视频助理裁判不负责做出判罚。
视频助理裁判≠消除所有错漏判
关于VAR,国际足联特意强调,它是识别和纠正清晰明显的错漏判,而不是寻找最佳判罚,也不是要破坏足球比赛的连贯性。且明确说:VAR系统不是完美无缺的,足球运动总有它的灰色地带。
即将开始的俄罗斯世界杯上,VAR将全面启用,每场比赛至少有33个转播摄像机位可供参考,包括8台超级慢放摄像机,并由2台摄像机专门捕捉越位的判罚。同时,所有的视频回放,将从11个分赛场统一实时回传到位于莫斯科的视频回放室,作为备用,每个赛场也设有一个VAR工作平台和工作团队。
显然,目前的VAR只是对部分判罚进行纠正,这也是目前VAR存在的局限性。未来,是否有人工智能将参与执法,回看范围能否包括假摔、操纵比赛等非诚信行为,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人们可以期待的是,即将开始的俄罗斯世界杯,视频助理裁判定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