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21日电(王禹)俄罗斯世界杯的第11粒点球诞生了。北京时间21日晚,澳大利亚迎战北欧劲旅丹麦的比赛中,丹麦球员波尔森禁区内手球,裁判通过VAR判给澳大利亚一粒点球。已经出现11个点球的俄罗斯世界杯,堪称一届“点球杯”。
随着澳大利亚队长耶迪纳克将球稳稳罚进,他在这届世界杯赛场的进球总数达到了2个,更有意思的是,作为后腰的他按说并没有很多机会参与到门前绝杀,那么是如何取得2粒进球的呢?很简单,都是点球。
8个比赛日,11粒点球。而这11粒点球一共有9球打进(只有秘鲁队的奎瓦与阿根廷队的梅西罚失),能够占到目前23场比赛所有52粒总进球数的17%左右。
就数量而言,11粒点球的判罚超过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小组赛总共产生的10粒点球,也与2010年南非世界杯小组赛阶段的点球数量持平。因此球迷也将本届世界杯戏称为“点球杯”。回头再看这些点球的判罚,不少都要拜VAR所赐。
巧合的是,袋鼠军团也是世界杯上第一个被VAR“伤害”的球队,通过VAR协助判定的第一个点球,恰是法国对阵澳大利亚时格里兹曼的点球。在比赛进行到第55分钟时,格里兹曼禁区内被侵犯倒地,主裁判第一时间示意比赛继续。
然而在VAR裁判的提醒后,主裁通过观看视频改判了点球。随后,格列兹曼主罚命中,打破了场上僵局。这是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次借助VAR做出改判的行为。
这样的一幕在同组秘鲁和丹麦的比赛中再次出现,前者获得的点球同样是VAR提醒主裁,主裁决定补判。F组首轮瑞典和韩国的比赛同样如此,韩国队禁区内犯规之后,瑞典球员一路追着主裁申诉,但主裁却无动于衷,然而VAR的提醒,才让瑞典的点球“失而复得”。
据统计,11粒点球的判罚中,有5粒在一开始被裁判漏过,通过VAR的提醒,当值主裁才补判了点球,比例达到了惊人的45%。
一方面,得益于VAR的出现,比赛判罚准确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现状是否也表明,过多通过VAR技术“补漏”,会让主裁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尤其是涉及点球方面,越来越倾向于“不作为”,而是交由视频助理裁判来帮他做出决定。这不免让人们对裁判执裁水平的提升和公信力产生质疑。
然而比赛中争议判罚仍然存在着,VAR也一直暴露在公众视野下受到高度关注,承担了部分原本属于裁判的压力。巴西足协就针对世界杯首轮对阵瑞士的比赛中的判罚,向VAR使用提出了质疑。
比赛中,热苏斯前插获得单刀机会,瑞士防守球员阿坎吉随后紧贴巴西前锋身体,并用手臂缠住热苏斯,巴西前锋禁区内倒地。随后,热苏斯和他的队友们向当值主裁拉莫斯索要点球机会,这位来自墨西哥籍的裁判做了一个拒绝判罚点球的手势,最终双方以平局收尾。
类似的争议也同样出现在阿根廷和英格兰的比赛中,国际足联不得已对此回应:“国际足联对于目前裁判的判罚水平和VAR技术的成功应用感到非常满意。总体而言,VAR技术在足球界得到了积极的认可与赞誉。”但讨论却并未因此止息。
从已经结束的不少比赛来看,点球是强队在面对实力相对较弱的对手时,重要的破门方式之一。由于身体和技术上的劣势,越来越多的弱队选择了密集防守,但是如果强队能够把球渗透到禁区,再加上VAR的出现,让后卫在防守中的小动作无处遁形,那么弱队的犯规率则会大大增加。
因此换一个角度来看,在进球越来越难的国际大赛中,点球更多的承担了决定走势的角色。共有包括哥伦比亚vs日本、法国vs澳大利亚、瑞典vs韩国在内5场比赛,点球在0:0的情况下出现,3支最先获得点球的球队赢得了胜利,其中日本更是凭借开场3分钟的“红点套餐”,最终以1球优势战胜了实力占优的哥伦比亚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