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20全民健身日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趋稳,全国多地的公共健身场所陆续“解禁”。城市的广场、公园到处都有健身的市民,人们已经逐渐从家中走出,投入到全民健身的海洋中。 -
2020登顶珠峰
在喜迎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周年之际,中国登山队选择的纪念方式让世人刮目——再次攀登珠峰,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这是一种使命的承接。 -
中国女排超级联赛
2019-2020中国女排超级联赛于2019年11月2日至2020年1月21日举行。
小篮球发展计划2017年启动,去年联赛球队已达24862支,球员超过18万人
兴趣作老师 运动伴成长
人民日报记者 范佳元
核心阅读
小篮球,是针对12岁以下孩子的篮球运动,场地、器材缩小,规则进行简化,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2017年,中国篮协启动小篮球发展计划,2019年中国小篮球联赛球队达到24862支,球员超过18万人。加强体育教育,小篮球寄托着孩子健康成长的大梦想。
第一次带孩子去现场观看篮球比赛,被问篮球是什么,家长该怎么回答?幼儿园小朋友拍一会儿球就没兴趣了,老师有什么好办法?小学高年级学生练习篮球有一段时间了,想要进行更专业的训练,教练如何把握好强度?孩子在最初接触和参与篮球运动时,类似的问题并不少见。
小篮球,是针对12岁以下孩子的篮球运动,场地、器材缩小,规则进行简化,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带领他们接触、参与篮球运动。近日,由中国篮球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组织编著的《小篮球教练员指导手册》《小篮球运动图解》《小篮球规则》等系列丛书正式出版,对小篮球发展方向、训练理论、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科学梳理,为指导12岁以下孩子开展小篮球运动提供了方案。
保护好孩子们的运动热情
从2017年中国篮协正式启动小篮球发展计划以来,小篮球无论在参加人群还是地域覆盖面上都有显著增长,2019年中国小篮球联赛参加球队达到24862支,参与球员超过18万人。
数字增长的背后,是孩子们对篮球、对体育的热情。这份热情,在北京市和平里第一小学副校长宋占军看来格外值得呵护。“12岁以下是学习运动项目的开始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要保护好孩子们的这种热情,其次才是技术支持。”宋占军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早的专业化训练并不利于篮球兴趣的培养。围绕3—6岁的幼儿运动课程体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师张首文讲出自己的心得:小篮球并不意味把成人篮球降低难度教给孩子,关键在于激发兴趣。“我们在书中介绍了近百种篮球游戏,符合幼儿的身体发育水平和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熟悉篮球运动特点。”
对于小篮球丛书,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表示:“我们希望家长看完书也能成为教练,小篮球就是降低门槛,让孩子们容易参与进来。”
给孩子们良好的体育教育
在姚明看来,小篮球发展计划的目的在于扩大中国篮球人口。同时,小篮球运动发起者们怀有更大的梦想:希望在普及和推广篮球运动的过程中,更多孩子通过篮球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
在篮球从业者看来,篮球运动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传球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合作,助攻让孩子们学会分享,防守意味着责任,训练强调坚持……“篮球技术容易教学,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递和指导,要求教练员成为老师。”宋占军说。
8岁的关锵毅在位于北京望京的东方启明星篮球培训机构练习小篮球已有3年。据教练于志辉介绍,关锵毅最初是个“只要妈妈不在场边就哭”的小男生,现在成长为“场上能够接受身体对抗、场下愿意主动交朋友”的小男子汉。“篮球是具有综合锻炼价值的运动,一场比赛下来就知道需要相信队友,跟比自己强壮的对手做对抗练习,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和信心。”于志辉说。
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开展篮球运动也带来了积极的反馈。拥有1000多名学生的和平里第一小学是篮球项目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从2005年起,学校开始将篮球作为校本课程,全体学生一周至少可以上一次篮球课,目前各年龄段校队加上篮球社团兴趣班学生近300人。学校以篮球为基础,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成为学校的品牌特色,整体教育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宋占军说:“体育教育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运动员,而是让孩子们收获身体健康的同时培养品格,为将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打下基础。”
让篮球融入大家的生活
过去4年的小篮球培训过程中,于志辉所在的教学点从只有30多人到现在的1000余人,“现在的家长的确更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体育项目,强身健体是主要诉求,但也希望借此锻炼意志品质。”
近些年,体育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家长们逐渐意识到体育运动并非让孩子减减肥、长长个子这么简单。”北京巅峰篮球训练营成立8年,其教练组主管孙建说,“孩子的训练也会带动全家接受体育教育,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打球,家长的陪伴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小篮球、大梦想。篮球运动的推广需要合力。在小篮球丛书的序言部分,姚明写道:“我希望有一天,篮球运动可以真正地融入大家的生活,成为当前社会、家长及孩子们普遍认可的、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