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
德尔加多引来舆论讨伐声
比起恒大在归化方面的低调或者说小心翼翼,作为中超传统豪门之一的鲁能俱乐部的风格则是直来直去。在今年夏季转会窗口开启前,俱乐部就公开宣布,22岁的原葡萄牙籍球员德尔加多正式作为入籍球员加盟本俱乐部。和李可、埃尔克森不同,没有任何华裔血统的德尔加多曾经代表葡萄牙代表队参加过世青赛,意味着他的新身份仅限于“中国大陆籍、U23本土球员”,对国家队来说毫无意义。
如果说李可作为具有华裔血统的球员入籍并因为入选国足而受到欢迎的话,那么德尔加多的到来,显然只是满足鲁能基于中超俱乐部层面的竞争考虑。从职业足球属性来说此举无可厚非,但从实际效果来说,德尔加多不啻为一名外援。引进这样的入籍球员花费甚至可能高于引进优质外援,那么这样的转会性价比高低,不言自明。
德尔加多的入籍符合法律,也不存在违规。这意味着俱乐部只要有需求、不差钱儿,就可以“砸”下优质入籍球员,甚至批量引进那些不具备华裔血统、“形式土将、内容外援”的归化球员。对于由此可能引发的“入籍球员引进泛滥”及由此造成的联赛竞争不公、对足球人才培养的打击,球迷担忧,而作为专业人士的联赛参与者们当然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
德尔加多这样的非华裔血统球员入籍,并出现在中超赛场,令舆论一片哗然。如果说,归化的初衷是振兴国足,那么此时归化的轨道已经出现偏差。
亡羊补牢
中国足协纠偏只求“加速度”
6月10日,当国足在广州备战与塔吉克斯坦队的热身赛时,中国足协在香河基地举行中超、中甲联赛阶段总结会。关于入籍球员的管理,特别是事关入籍球员资格的话题成为当天下午分组谈论过程中,总经理讨论组的重要议题。会后不久,就有部分媒体人从相识的俱乐部负责人那里品出些许“端倪”——与会者透出口风称,未来中国足协将对中超、中甲俱乐部引进、报名入籍球员的工作加以名额限制,以打击由此产生的“入籍球员蜂拥而至破坏联赛秩序”行为。
不过会后,最新的“调控政策”没有立即出台。有业内人士解读认为,足协有关入籍球员管理办法3月下旬刚刚出台,其中并没有具体限额规定,如果时隔不足3个月就出台新规,那么当初规则的制定自然会显得不细致、不严谨,朝令夕改亦会将舆论风口引向足协自身。加之作为协会新任主席候选人的换届筹备组组长陈戌源,身份刚刚转变,因此从现实条件与逻辑来看,中国足协也不宜草率出台新规。
但随着40强赛抽签日益临近,国足也需要在8月5日之前提交40强赛初选大名单,而由于每队参加40强赛每场比赛的23名球员都出自大名单之列,因此国足教练组要不要招入或者能不能招入埃尔克森甚至布朗宁?这需要注册部门快马加鞭“凿实”,足协同时还要尽可能排除各种杂音,为国足营造相对安静的备战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面对外界各类有关“入籍球员问题”的疑问甚至非议,闻听广大俱乐部、球迷有关维护公平竞争、拒绝破坏青训的呼声,中国足协客观上需要对规则加以补充、细化。
于是,一份新的入籍球员管理实施意见便“箭在弦上”。据了解,旨在制约“归化乱象”的该实施意见已经处于“待批复”状态。
在参与讨论规则各方看来,引导、协助俱乐部做好入籍球员工作,首先要在规范入籍球员申请条件上做足功课。于是在规则出台前,中国足协确认与第三方携手成立优秀外籍球员推荐审核小组。而从准备在新规则中加入“不具备华裔血统球员申请入籍必须小于26岁、必须连续在中超、中甲效力4个赛季或在中国大陆长期居住5年、没有代表现国际足联会籍代表队参加各级国际正式比赛”等内容来看,类似德尔加多式的引进案例不会复现。中超、中甲俱乐部引进入籍球员必须满足“为中国足球谋福祉”“维护职业联赛公平竞争与人才培养健康可持续”的原则。
功过是非
中国足球只能且行且珍惜
从恒大官宣埃尔克森时未明确其国籍身份、英足总通过技术总监李德向中国足协和恒大反馈有关布朗宁此前代表英格兰4级U系列代表队出战全记录来看,两人的入籍手续很可能正在办理中或者已经办理完毕。恒大在此问题上保持低调,或许也是意识到,在信息渠道通达的今天,工作稍不留神就可能为质疑者所指摘。而同样谨慎的还有中国足协,毕竟“入籍球员”对中国足球来说仍属“新鲜事物”,在具体摸索过程中,规则不尽完善不足为奇,只是任何破坏规矩、挑战公众智商的行为都不会逃过球迷的眼睛。
既然绕不开“名与利”,有关“入籍球员”话题的争论就不会因“实施意见”的出台戛然而止。从各方反映的情况看,明年中超、中甲联赛对于入籍球员引进工作的调控会加码。比如,已有业内相关人士提议,将明年中超各队单场比赛外援+入籍球员总上场人数控制在不超过5人,其中入籍球员最多2人,仅含1名非华裔血统球员。尽管具体提议还未审议通过,但不难判断中国足协对此问题坚决治理的态度,这也意味着那些旨在通过投机牟取私利的举动很可能是徒劳的。
“归化”一旦被打上了“投机”的标签,那么便会因对公平竞争和青训可能造成破坏而遭各方质疑甚至声讨。中国足协即将推出的“关于协助办理优秀外籍球员入籍申请工作的暂行实施意见”正是在类似问题引发争议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规则能否堵住“漏洞”有待核验,但“以国足之名”这个基本原则再度被强化。俱乐部无论是顺应时势,还是存有私心,实际上也都绕不开“名与利”,由此产生的头脑风暴和博弈或许也都在所难免。有关入籍球员话题的讨论及行业部门的调控也不会一成不变。
29年前,日本男足完成了对首位归化国脚、当时33岁的拉莫斯·琉伟的“归化”,并让这支球队从亚洲二流球队蜕变为世界二流球队。中国足球一直期待着类似于日本足球那样的成功,这次来势汹涌的“归化潮”会是一个起点吗?文/本报记者 肖赧 统筹/杜锐